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聋聩的意思、聋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聋聩的解释

(1).耳聋或天生的聋子。《国语·晋语四》:“聋聵不可使听。” 韦昭 注:“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聵。” 汉 扬雄 《法言·问明》:“吾不见震风之能动聋聵也。”《南齐书·王融传》:“听《韶》《雅》如聋聵,临方丈若爰居。” 郭沫若 《未央》:“﹝他﹞常常为耳鸣重听所苦,如今将近十年,更觉得有将要成为聋聩的倾向了。”

(2).喻愚昧无知。亦指愚昧无知的人。 汉 焦赣 《易林·颐之鼎》:“牛马聋聵,不知声味;远贤贱仁,自合乱憒。”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十:“世有此聋聵,茫茫将焉如。” 唐 韩愈 《朝归》诗:“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聵。” 明 归有光 《太极在先天范围之内》:“明言晓告,以振斯世之聋聵。”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聋聩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面与引申角度分别阐释:

  1. 生理层面的听觉障碍

    “聋”指完全丧失听力,“聩”则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耳聋。《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耳聋或听觉迟钝的状态”。二字连用强化了听力受损的严重性,如《左传·昭公九年》中“聋聩不可使听”,即形容听力缺陷导致的功能缺失。

  2. 社会文化中的隐喻表达

    该词常引申比喻“蒙昧无知、不辨是非”,《辞海》指出其“多用于批评对真理或事实充耳不闻的态度”。如清代魏源《默觚·治篇》所言“上聋聩则下喑聋”,即以听觉障碍喻指执政者的昏聩。现代语境中,该词常见于学术批评领域,如语言学论著中“语言暴力导致的文化聋聩现象”(《当代修辞学》第42卷)。

词源考据显示,“聩”最初特指先天性耳疾,《说文解字》释为“生聋也”,后与“聋”结合形成程度递进的并列结构。这种由具体生理缺陷到抽象认知缺失的语义迁移,体现了汉语词汇“近义复合”的构词特点(王力《汉语史稿》第三章)。

网络扩展解释

“聋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本义 指听觉障碍,包含两种具体状态:

2. 比喻义 引申为愚昧无知的状态或人群,如唐代韩愈在《朝归》中讽刺“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聩”,暗指尸位素餐者如同无知聋人。

3. 出处溯源 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强调听觉缺陷者无法承担听政职责,后扬雄《法言》用“震风之能动聋聩”反喻真理难以唤醒愚者。

4. 字词辨析

提示:该词现代多用于书面语或批判性语境,需注意语体色彩。如需权威释义,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闇魄阪泉氏编缀比坿碧簪伯阳不剌藏巧于拙撤动晨鷄错守答贶叨贪打细额妆肤阔鼓辞诡间豪市红紫侯吕陵还魂丹恢恑憰怪夹持家阀检禁截趾適履井闾扃锁救护船九思赖托梁甫里柝弭服摹画蹑云泥水木匠砰訇皮车帡幪迁调青滂清熟壤奠撒脸三十而立山农生柴神藉疏辟送从颂祇溯本求源帑屋桃花马腾厉通都巨邑往往来来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