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寺住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生不免从行者参堂头和尚至德大师 法本 。”《水浒传》第九十回:“今因奉詔破 辽 到此,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平生万幸。”《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一时三个人,倒像是堂头大和尚重提作行脚时的风尘,翰林学士回想作秀才时的况味。”亦省称“ 堂头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公明日凌晨遂去,纔到门首,乃遇首座,问:‘侍郎入寺何早?’公云:‘特去堂头通话。’座云:‘堂头有何言句开示?’”
“堂头和尚”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佛教寺院中的核心管理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堂头和尚”在传统语境中特指僧寺的住持,即寺院的最高管理者(方丈)。其字面意义为“佛堂之首的僧人”,体现了对寺院主持者地位的尊称。
部分现代解释(如)提到该词可引申为“某领域顶尖人物”,但这一用法较少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基于原义的比喻性扩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更多文献例证或佛教职衔体系的相关扩展,可参考《五灯会元》《儿女英雄传》等典籍。
《堂头和尚》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外表上看起来很有道貌岸然,但实际上却并不如此。
《堂头和尚》的拆分部首为「土」和「水」,以及总笔画数为13。
《堂头和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元代文学家郑清之的《醒世恒言·五斗米道》中。成语的意思是指和尚在堂前面摆着供桌,看起来虔诚,但实际上供桌上只放着一个空碗,里面没有米。因此,用「堂头和尚」来形容表面上很虔诚但实际上虚伪的人。
《堂頭和尚》(堂頭和將)是这个成语的繁体字写法。
成语《堂头和尚》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庣頭和尙」(庣头和尙)。
他天天去寺庙,站在堂头看起来像个和尚,但实际上他从来没真正信仰过佛教,是个典型的「堂头和尚」。
组词:和尚、堂头、堂前、和尚庙。
近义词:装腔作势、伪善、假道学。
反义词:真诚、实心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