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知的意思、见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知的解释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尧 舜 至於 汤 ,五百有餘岁。若 禹 、 皋陶 ,则见而知之;若 汤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 老 名号。”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於前,赏罚不弊於后,安有不葬之患。”

(3).受到知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飞廉 以善走事 紂 , 恶来 多力见知。 周武王 伐 紂 ,兼杀 恶来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 王逢原 见知 王荆公 ,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諛,初不及文字间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 嵩阳 守 重庆 , 铜梁 大司马 张襄宪公 佳胤 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

(4).为人所知。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祕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於世也。”

(5).见“ 见知法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见知”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主要含义:

  1. 见而知之(直接认知)
    指对同时代事物的直接观察认知,区别于后世通过传闻了解前代事物的“闻而知之”。这一概念源自《孟子·尽心下》,如禹、皋陶亲眼见证尧舜之道,而汤只能通过听闻了解。

  2. 明见明知(透彻理解)
    强调对事物的清晰认知与理解,如《韩非子·难一》所述君主明察功过、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

  3. 受到知遇(获得赏识)
    表示得到上位者的赏识重用,如《水经注》记载恶来因勇武被纣王重用,宋代王逢原受王安石赏识的典故。

  4. 为人所知(被认知)
    指个人才能或事迹被广泛知晓,如《颜元·存学编》提及学者通过讲学传播思想。

  5. 法律术语(见知法)
    特指秦汉时期官吏明知犯罪不举告需连坐的“见知故纵法”,此义项需结合具体历史文献考证。


说明:该词多用于古籍,现代汉语已不常见。理解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前三个义项在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后两个义项使用范围较特定。建议查阅《孟子》《韩非子》等原典获取更完整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见知》的意思

《见知》是指通过目击或了解来得知某事或某人的信息,即见识、了解。

拆分部首和笔画

《见知》的部首是“见”,总笔画数是10。

来源和繁体

《见知》是一个汉字词汇,来源于中文词汇的演变和发展。繁体字为「見知」。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写《见知》的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还是使用了“见”和“知”两个字。

例句

1. 他广泛阅读,见知甚多。

2. 通过旅行,他得以见知不同的文化。

3. 他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使他渐渐地拥有了丰富的见知。

组词

见闻、见解、见识、见闻广博、有见地

近义词

了解、认识、体验、感知

反义词

不知、不晓、不了解、不见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