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鳖的意思、稻鳖的详细解释
稻鳖的解释
伤稻害虫。《清史稿·灾异志五》:“ 咸丰 元年六月, 崇阳 虫灾。九年五月, 苏州 禾田中出虫,名曰稻鳖。”
词语分解
- 稻的解释 稻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有水稻、旱稻之分。通常指水稻:稻子。稻草。稻米(亦称“大米”)。稻糠。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鳖的解释 鳖 (鱉) ē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笔画数:; 部首:鱼;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稻鳖,指在稻田环境中养殖鳖(通常为中华鳖)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属于稻渔综合种养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与鳖的共生关系,实现“一田两用、一水两收”。
-
术语定义与核心模式
- “稻”:指水稻种植。
- “鳖”:指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一种常见的水生爬行动物。
- “稻鳖”:特指将水稻种植与中华鳖养殖在同一块水田空间内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并非指代某个单一的生物品种,而是描述一种复合种养系统。在稻田中,鳖可以利用田中的水体、杂草、害虫、底栖生物等作为食物来源,同时其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增加水体溶氧、减少病虫害发生,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
-
模式特点与生态效益
- 生态防虫除草:鳖在田间活动,摄食福寿螺、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的幼虫和卵,以及部分杂草嫩芽,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
- 增肥松土:鳖的排泄物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滋养水稻;其爬行活动有助于搅动泥土,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稻根系发育。
- 改善水质:鳖的活动增加了水体扰动,有利于提高水体溶氧量,改善稻田水质环境。
- 一田双收,提质增效: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收获稻谷,又收获水产品(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稻米品质更优,鳖的品质也更接近野生状态。
-
应用与推广
稻鳖共作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农业模式,近年来在中国多个水稻产区得到推广和应用。它符合现代农业绿色、生态、高效的发展方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中鼓励发展的模式之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也发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导意见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来源:
- 中国农业出版社.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权威农业出版物,详细阐述稻渔综合种养原理与技术,包含稻鳖模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与报道. (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权威技术规范和行业动态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稻鳖”一词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
害虫名称(主要含义)
指危害水稻的害虫,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如《清史稿》提到咸丰九年苏州地区出现名为“稻鳖”的虫灾。该词由“稻”与“鳖”组合,可能因虫体形态或习性得名,但具体生物种类暂无明确考证。
-
成语比喻(存疑解释)
部分资料称其为成语,比喻“人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取稻谷摇曳如鳖游的意象。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且“鳖”字发音存在争议(注音为biāo,与常规读音biē不符),可能为讹传或混淆其他词汇。
建议参考方向:
- 研究古籍时,优先采用“害虫”释义,结合《清史稿》等史料;
- 若遇文学性比喻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生造词或误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寿汤白獭髓抱産八阵法边口诚愿旦表导热抵禁递易笃笃耳丫子方先生风法丰姿冶丽佛像革斁刬浇刮除含光混糅惑术僭夺江山如故甲伍极才吉普女郎郡博士沮散滥及老虎头上扑苍蝇凉扇丽尔鸾帐旄麾面桶妙品明主觅帖儿谋夫孔多怒目切齿沤气齐班期节情投意合倾想圈围曲护叡质释宥树辞水烟输效太父铁路支线推己及人伟质委知五大夫香脱儿消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