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稀龄的意思、稀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稀龄的解释

指七十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刘进士晚达》:“ 刘 始登第,则年已及稀龄, 张太翁 ,受一品封久矣。”参见“ 稀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稀龄"是一个具有典雅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七十岁。这个称谓源于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特定划分和雅称,带有对高寿的敬重之意。

详细解释如下:

  1. 本义与来源:

    • "稀龄"中的"稀",在此语境下意指"稀少"、"罕见",引申为"难得的高寿"。
    • 其直接来源是中国古代对年龄阶段的称谓体系。根据《礼记·曲礼上》等典籍记载,传统上有"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的说法。
    • 其中,"七十曰老",但"老"字较为直白。古人为了表达对年长者的敬意和对其高寿的赞美,常使用更文雅、更富意蕴的替代词。"稀龄"正是对七十岁的雅称,取其"人生七十古来稀"之意,强调能活到七十岁在古代是较为稀少、珍贵的事情。
  2. 文化内涵与用法:

    • "稀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数字的表述,更承载着对长寿的祝福、对生命韧性的赞叹以及对长者的尊敬。
    • 常用于祝贺他人七十岁寿辰的场合,如"恭贺稀龄之庆"、"欣逢稀龄华诞"。在诗词、贺文、寿联中也常出现,例如:"欣逢稀龄寿,同堂四世欢。"(虽为示例句式,但体现了用法)。
    • 其情感色彩是庄重、敬重且带有喜庆意味的。
  3. 与相关词汇的关联:

    • 古稀: 这是"稀龄"最直接、最常用的同义表达,源自杜甫《曲江二首》中的名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古稀之年"即指七十岁,"稀龄"与之含义完全相同,可以互换使用。
    • 杖国: 古代礼制规定,七十岁的老人可以拄拐杖行走于国都(《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故"杖国之年"也指七十岁,与"稀龄"、"古稀"同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强调礼遇)。
    • 致仕之年: 古代官员七十岁退休(致仕),故有时也以此代指七十岁,但这更侧重于制度规定而非纯粹的年龄雅称。

"稀龄"是对七十岁这一特定年龄的雅称,源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文化认知,强调此年龄在古代的稀少与珍贵。它主要用于表达对达到此高寿者的尊敬与祝贺,是汉语中富有文化底蕴和敬意的词汇,常与"古稀"、"杖国"等词互换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该权威词典对"稀龄"、"古稀"、"杖国"等词条有详细释义和引证,是理解其含义和用法的基础。详见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
  2. 《礼记》(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其他权威版本): 作为儒家经典,《礼记》记载了古代礼制中对年龄阶段的划分(如"七十曰老"、"七十杖于国"),是"稀龄"相关称谓(如"杖国")的文献源头。
  3. 杜甫《曲江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华书局或其他权威版本): 诗中"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句是"古稀"及"稀龄"一词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七十岁代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文学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稀龄”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七十岁,源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典故。该词由“稀”(稀少)和“龄”(年龄)组成,强调高寿罕见的特点。

二、文献例证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科场三·刘进士晚达》中记载:“刘始登第,则年已及稀龄”,描述刘姓进士考中时已七十岁,侧面反映古代科举的年龄特点。

三、关联词汇 “稀龄”与“稀年”同义,均代指七十岁。这类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用于表达对长寿的称颂或感慨高龄的稀少。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历史语境中,如寿诞贺词、人物传记等,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例如:“老先生年至稀龄,仍精神矍铄。”

扩展阅读:该词反映了古代对年龄的雅称文化,类似“花甲(六十岁)”“耄耋(八九十岁)”等表达,均体现汉语对生命阶段的诗意化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冰冷不功不孥唱诺赤气疮家楚剌大风歌稻粱觝角戏返初服飞溢废员佛图诡特呵黎勒魂飞胆丧获索江米剪秋罗简素缄怨骄愎饥饱劳役金微君道开迹抗玩苛尅婪酣老法雷噪嵺廓猎头路岐籙图门生故旧迷误模效挠头排出液漂母进饭泼墨紫啓闭欺巧柔伸瑞牒森风上僭山字肩生縠沈潦手工司谏司农仰屋送横泰远显昌小聪明心高气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