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愎的意思、骄愎的详细解释
骄愎的解释
傲慢固执。《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 国忠 性疏侻捷给,硜硜处决枢务,自任不疑,盛气骄愎,百僚莫敢相可否,官属悉苛督句剥相惎。” 清 冯桂芬 《续郡志记兵》:“六年 荣 ( 向荣 )卒,提督 和春 代之,骄愎失士心。”
词语分解
- 骄的解释 骄 (驕) ā 马壮健。 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骄傲。骄气。骄恣。骄横(坣 )。骄矜。骄纵。 猛烈:骄阳。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愎的解释 愎 ì 固执任性:愎谏。刚愎自用。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骄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骄”和“愎”两个字组合而成,形容一种特定的负面性格或行为态度。其核心含义如下:
-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骄 (jiāo): 本义指马高大健壮,引申为自高自大、傲慢、放纵、盛气凌人。《说文解字》:“骄,马高六尺为骄。” 后泛指人的骄傲自满。
- 愎 (bì): 指固执己见,任性妄为,不听劝告。《说文解字》:“愎,很也。” “很”即不听从、执拗之意。
- 骄愎 (jiāo bì): 将“骄”与“愎”结合,形容一个人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又极其固执任性、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或劝告。这是一种叠加的负面性格特征,比单纯的“骄傲”或“固执”程度更深,危害更大,常导致决策失误或人际关系破裂。
-
古籍中的运用与语境: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统治者、将领或权贵人物因位高权重而养成的恶劣品性。
- 例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宋国大尹(官名)专权,“骄愎”且“甚于往年”,意指其傲慢固执的程度比往年更甚。
- 又如,《明史·奸臣传》评价严嵩之子严世蕃“骄愎不学”,指出他既骄纵跋扈又固执己见,且不学无术。
-
近义词辨析:
- 骄傲: 侧重于自满、自负、看不起别人。
- 傲慢: 侧重于态度轻慢,对人无礼。
- 固执/刚愎: 侧重于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 骄愎: 是“骄傲”与“刚愎”的结合体,同时包含目中无人的傲慢和顽固不化的执拗,程度更深,贬义更强。
-
现代理解与延伸:
虽然“骄愎”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描述的性格特质在今天依然存在。它警示人们,过度的骄傲自满与顽固不化相结合,是个人成长、团队合作乃至领导决策中的大忌。它强调的是一种因自我膨胀而拒绝理性、排斥异见 的危险状态。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骄愎”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是大型权威汉语工具书。可参考其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如“汉典”等网站基于其内容,但需注意版权)。
- 《说文解字》(许慎著): 提供了“骄”与“愎”的本义和核心解释,是理解字源的基础。
- 《左传》: 提供了“骄愎”一词的早期经典用例(哀公二十六年)。
- 《明史》: 提供了该词在史书中用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实例(《奸臣传·严世蕃》)。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 收录并解释了该词在古代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骄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合成词,由“骄”和“愎”二字组合而成,需拆解分析其含义:
-
“骄”
本义指自满、傲慢,如“骄傲”“骄横”。《说文解字》释为“马高六尺为骄”,后引申为心理上的高傲,如《论语》“富而无骄”。
-
“愎”
意为固执、任性,常见于“刚愎自用”(《左传》),指顽固坚持己见,拒绝他人意见。字形从“心”旁,强调心理上的偏执。
-
“骄愎”整体含义
结合两者,可理解为既骄傲自大又顽固不化,形容人因过度自信而拒绝反思或接纳他人建议的性格缺陷。例如:“他身居高位却骄愎难改,终致决策失误。”
由于该词未被现代汉语广泛使用,若需更精准的语境分析,建议补充具体例句或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白户蹩躠出于意表窞穽迭绮砥柱独摇手珥鹖逢吉纲领槁腐海客乘槎韩王殿衡才挥散积爱极大节能介鲜岌嶷矜忌鸡占絶壁抗震阔别狼崽累气黧黮褛裂冒禁剖腹千叶潜玉青茁虬文三壤善民审礼设险蚀剥失好世位手柄收泪霜筠思短司花女宿因逃溃踏踏实实托胎突头突脑宛雏威威乡哲鲜爽小年夜谿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