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醋和酱。亦指酱醋拌和的调料。《仪礼·士昏礼》:“设洗于阼阶东南,饌于房中,醯酱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黍稷四敦皆尽。” 郑玄 注:“醯酱者,以醯和酱。”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凡醯酱、果实、米、油、酒、烛之件,一一储蓄。”
醯酱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两种重要的发酵调味品,常并称指代用于调味的酸味酱汁或腌制食品。其具体含义需拆解分析:
一、字义解析
本义指醋。《说文解字》释为“酸也”。古代“醯”特指用粮食(如米、麦)发酵制成的酸性液体调味品,即醋的前身或古称。《论语》中“或乞醯焉”即指讨醋。
本指用盐、曲等腌制发酵的肉酱或豆麦酱。《说文解字》释“酱”为“醢也”(醢即肉酱)。后泛指各类经发酵制成的糊状调味品,如豆酱、面酱。
二、合称释义 “醯酱”连用,泛指酸味发酵调味品或经醋、酱腌制的食物,常见于古籍记载:
指用于烹饪或佐餐的醋和酱汁的统称,体现古人“五味调和”的饮食理念。《周礼·天官》设有“醯人”官职,专掌王室“醯物”(即醯酱类制品)。
指用醋、酱汁腌渍的蔬菜、肉类等制品。如《礼记·内则》提到的“芥酱”“鱼脍”等食物常配以“醯酱”食用。
三、文化意涵
“醯酱”反映了中国古代发达的发酵工艺与饮食智慧。作为重要的调味与保藏手段,其在礼仪(如祭祀供品)、日常生活(如佐餐下饭)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物质文化及饮食史的关键词。
参考资料依据:
“醯酱”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醯酱”指醋和酱的混合物,或泛指用酱醋调味的调料。这一解释在《仪礼·士昏礼》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醯酱二豆,菹醢四豆”。郑玄注“醯酱者,以醯和酱”,说明其制作方式。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醯酱”可比喻心机深沉、狡猾之人,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需谨慎使用。
“醯酱”主要指古代调味的醋与酱混合物,常见于礼仪与文学记载。若需引用其比喻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并核实来源。
榜童抱恨俵扬笔困纸穷博闻辩言策得嫦娥城濮之战尘机宸网彻县驰光盗典得其所哉电能表地肤子兜搅断除独个二府费务风禾尽起隔别公判拱揖指挥归卧裹脚孤雁皇暇昏髦匠学交用交战团体积氛禁遏进退两端据理掬壤良知厘秩炉亭旅资男色闹吖吖内卿畔岸旁録黔皁清议堂诠説去邪嚅唲沙锅删易仕途市盈率守相通权达理香串习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