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纵任性。《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颜。” 颜师古 注:“畔岸,自纵之貌也。”
(2).边际。 唐 韩愈 《上襄阳于相公书》:“閤下负超卓之奇材,蓄雄健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宋 苏轼 《荀卿论》:“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清 恽敬 《读<孟子>二》:“ 孟子 皆以仁义言之,言良知良能亦然,则言实矣,岂如后儒之无畔岸哉!”
(3).范围,限制。 清 曾国藩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尝欲集盐漕赋税国用之经,别书一编,傅於 秦 书之次,非徒广己於不可畔岸之域,先圣製礼之体之无所不賅,固如是也。”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 曾氏 之学,盖出於 桐城 ,固知其与 姚先生 之旨合,而非广己於不可畔岸也。”
“畔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放纵任性
源自《汉书·司马相如传》的记载:“放散畔岸驤以孱颜”,颜师古注:“畔岸,自纵之貌也”,指不受拘束、恣意放任的状态。
边际;边界
如唐代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形容“无有畔岸”,宋代苏轼在《荀卿论》中描述“茫乎不知其畔岸”,均指事物或思想的界限或深远不可测。
范围;限制
清代曾国藩在《孙芝房侍讲〈刍论〉序》中提到“不可畔岸之域”,强调某种领域或体系的广阔性,表达突破常规限制的意图。
建议结合古籍用例理解其本义,避免混淆现代非主流释义。
《畔岸》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通常形容靠近水域的地方。其中,“畔”通常指的是水边或河岸,而“岸”指的是陆地边缘、水岸或岸边。
《畔》的拆分部首为“田”,总共有10个笔画。
《岸》的拆分部首为“山”,总共有8个笔画。
《畔岸》是一个汉字组合词,具有明确的意义。它可以描述河流、湖泊或海洋岸边的土地。
《畔岸》的繁体字为「畔岸」,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畔岸》的写法为「畔」和「岸」。
1. 在黄昏时分,我们一起走过河畔岸边,欣赏着美丽的夕阳。
2. 渔民们把船停在湖畔岸上,开始捕鱼的工作。
1. 江畔岸(靠近江边的土地)
2. 河畔岸(河流边缘的土地)
3. 湖畔岸(靠近湖边的土地)
4. 海畔岸(临近海洋的土地)
1. 滩地
2. 栈道
3. 滨岸
1. 中心
2. 内陆
3. 山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