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奚假的意思、奚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奚假的解释

何止。《庄子·德充符》:“奚假 鲁国 , 丘 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郭象 注:“夫神全心具,而体与物冥。与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远,奚但一国而已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奚假"是古汉语中的复合疑问词,由疑问代词"奚"和动词"假"构成,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语义构成 "奚"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为什么",常表反诘语气。"假"本义为"借",在此语境中引申为"借助""需要"之意。两者组合构成"何必需要"的反诘式表达,常见于先秦典籍中的论辩语境。

二、典型用例 《庄子·齐物论》载:"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三、训诂依据 根据《古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的释义,"奚假"属于"奚+动词"的疑问结构,在反问句中表示"哪里需要""何必借助"的否定性判断。该用法多见于先秦诸子文献,尤以《庄子》中的哲学论辩为典型用例。

四、现代转化 在当代汉语研究中,该词多作为古汉语语法研究的语料样本。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指出,这类"疑问代词+动词"的凝固结构,反映了先秦汉语疑问句式的特殊构成方式,具有重要的语法史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奚假”是古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文献语境分析,主要解释如下:

一、核心含义

“奚假”意为“何止”,用于反问句,表示事物或情况的范围超出某个限定。例如《庄子·德充符》中“奚假鲁国”即“何止鲁国”,强调范围不局限于鲁国,而是更广()。

二、词源解析

  1. “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为什么”(如《庄子》中“子将奚先”即“你要以什么为先”)()。
  2. “假”:此处通“遐”,表“远”或“扩展”,与“奚”连用构成反问语气。

三、典型用例

《庄子·德充符》原文:“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郭象注:“天下所不能远,奚但一国而已哉?”——意为“(圣人的影响力)何止鲁国,天下都将追随”()。

四、其他争议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假借他人名义行事”,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对“假”字的误读。建议以《庄子》及古代注释为准。

五、学习建议

若需深入理解,可参考《庄子》原文及郭象、成玄英等古代注疏,或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闇黮百骸残书超凌插枝呈形持钧村老单弦牌子曲道志等志躲头避懒风虎風流跌宕丰颅枸棘顾计过谬皓荡和闹痕量红棠棠唤审渐渐徼外借秦金城汤池畿县眷命聚观开方破狱来人儿类族立人旁砺志民屯谬以千里耐人咀嚼漂荡皮骨痞气前半晌前民浅下骑驴索句清靡寝门热斗善自处置烧畲生不逢场受罚税石随波铁刷提揭捥发悟心闲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