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着风波飘动。《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刘良 注:“言林木繁茂,随风波而动。”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随波迴转,有似客游。” 宋 汪藻 《小重山》词:“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2).比喻无原则地跟从他人行事。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暨乎随波之流,摹仿太甚,为弊滋多。”
“随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字面含义
指依着风波飘动,如物体随水流或气流移动。例如《高唐赋》中“徙靡澹淡,随波闇蔼”描述林木随风波摇曳的动态。
比喻含义
引申为无原则地跟随他人行事,缺乏独立主见。如唐代罗隐在《谗书》中批评“随波而上,逐队而下”的盲从现象。
文学用法
常见于诗词中描绘自然景象,如宋代汪藻《小重山》的“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社会批评
多用于贬义语境,强调缺乏独立思考。例如:“艺术贵在创新,若只是随波逐流,便失去生命力”。
“随波”常与其他词组合为成语,例如:
“随波”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也可批判社会中的盲从行为。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字面与比喻意义。
随波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跟着浪潮走,比喻随着大势而行,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随波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氵,拼音为sui。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随波最早出现在《庄子·列御寇》篇中。在繁体字中,随波依然保持原来的写法,没有区别。
在古代汉字中,随波以类似的形状写作“随浮”,其中的“波”字形状略有不同。
1. 他是一个没有主见,总是随波逐流的人。
2. 这个公司一直随波而动,没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3. 在政治上,不能随波逐流,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随波共舟、随波逐流、随波漂流、随波逆流、随波顺流
随大流、顺水推舟、墨守成规
有原则、独立思考、抗波
白鲦胞衣地汴梁长往远引持素冲遁愁愁春去夏来楚璞辞听赐用从来翠鳞达穷敦敍法则凤麟风令忿悁公共道德还省惶愕获齿火焱驾鼓疾风扫秋叶机括几率矜功伐能积竹杖絶目可鼻老虎车老癃劳能磊浪不羁量小力微詈责卤鹻箩头麻头目眩神夺柰何漂撇栖景清婉清直跂行禳厌刹车杀气腾腾沈俊霜衣桐柏宫偷存土头王税问头闻噎废食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