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挟策 ”。
“挟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出自《庄子·骈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字义解析
整体释义
组合为“挟筴”时,表示“手拿书籍”(即专心读书的状态)。在成语“挟筴读书”中,进一步引申为“勤奋学习”的意象。
语境与用法
该词属于生僻用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例如《庄子·骈拇》原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强调读书与游玩的差异。
关联扩展
“筴”作为“策”的异体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代谋略(如“计策”),但在“挟筴”中仅保留“书籍”的原始含义。
若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成语典故分析,可参考《庄子》相关注释版本。
挟筴(jī xié)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挟”和“筴”两个字组成。
“挟”的部首是手,总笔画数为10;“筴”的部首是竹,总笔画数为12。
挟筴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算筹术语。在古代,人们用竹片或木片制成的小片,上面刻上符号和数字,用来计算数目。挟筴即为这些算筹片的总称。
在繁体字中,挟筴的写法为「挾筧」。
在古时候,挟筴的写法并非与现代写法完全一致,但字形相近,仍能辨识。
1. 他在挟筴上手法熟练,一眼就能看出结果。
2.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研究挟筴之道。
挟筴作为一个词语,没有其他常见的组词形式。
近义词包括:算筹、计算机、计算。
反义词为:不计、忽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