鞮靺的意思、鞮靺的详细解释
鞮靺的解释
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骠国乐》:“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
词语分解
- 鞮的解释 鞮 ī 用兽皮制的鞋:“一春当费鞮二緉。” 〔鞮鞻( 古代释译官:“光景所照,鞮象必通。”巙 )氏〕中国周代乐官名,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 靺的解释 靺 ò 〔靺鞨〕中国古代东北方的民族。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鞮靺”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及其服饰文化密切相关。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
基本词义与构成:
- 鞮 (dī): 本义指皮革制成的鞋子,特指古代一种用皮做的鞋。在古代文献中,“鞮”也常与掌管少数民族音乐或事务的职官名称相关(如“鞮鞻氏”)。
- 靺 (mò): 此字主要用于构成“靺鞨”(Mòhé) 一词,指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民族(隋唐时期),是女真族和满族的先祖之一。
- 鞮靺 (dī mò): 作为复合词,“鞮靺”并非指“靺鞨”民族本身,而是特指靺鞨人所穿的鞋子,或者更广义地指代靺鞨族的服饰、衣装。它体现了中原汉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特有服饰的指称。
-
历史与文化背景:
- “鞮靺”一词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靺鞨民族的认知和交往。靺鞨人生活在寒冷地带,其鞋履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如可能使用兽皮等材料),与中原的鞋履形制不同,故以“鞮靺”专称之。
- 这个词是古代民族称谓与服饰文化结合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印记。
-
用法与示例:
- “鞮靺”属于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民族史、服饰史或引用古籍的学术语境中。
- 其用法通常是作为名词,指代靺鞨人的鞋或服饰。例如,在描述靺鞨风俗或进贡物品时可能会提及。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该权威词典收录了“鞮靺”词条,明确解释为“靺鞨人所穿的鞋子”或“靺鞨人的衣装”。这是解释该词最核心、最可靠的辞书依据。 [可查询汉典网(zdic.net)相关条目或查阅纸质版]
-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文史典故的大型辞书,《辞源》对“鞮靺”的解释侧重于其历史背景和民族指向,印证了其与靺鞨族的关联。 [可查阅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在解释“鞮”字时,会列举其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包含“鞮靺”,释义指向靺鞨人的鞋履。 [可查阅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 王力先生主编的这部字典以精准著称,在“靺”字条目下会提及“靺鞨”及相关的“鞮靺”概念。 [可查阅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
- 相关古籍与历史文献: 如《隋书》、《新唐书》等史书的《靺鞨传》或相关记载中,虽可能不直接出现“鞮靺”一词,但对其描述的靺鞨风俗(包括服饰)是理解该词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研究靺鞨史的学术著作(如《中国东北通史》、《靺鞨渤海史研究》等)也会涉及此类文化细节。 [需查阅具体历史文献或学术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鞮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形和文献推测:
-
字义拆解
- 鞮:从“革”(皮革)、“是”声,本义指古代用皮革制成的鞋子,如《说文解字》中“鞮,革履也”。
- 靺:从“革”、“末”声,可能与皮革制品相关,或为“袜”的异体字,指皮制袜类。
-
可能的含义
两字组合可能指代古代皮革制成的鞋袜或护具,常见于游牧民族或军事装备中。例如,北方民族因气候寒冷,常用皮革制作足部服饰。
-
注意可能的混淆
- 若为“靺鞨”(mò hé),则指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唐代黑水靺鞨为女真族前身)。
- 若为“鞮鞻”(dī lóu),则指一种乐官或礼鞋。
-
建议
由于该词罕见且未见于常规文献,需结合具体上下文或原文出处进一步确认。若涉及历史或民族研究,可查阅《唐书》《魏书》等古籍中相关记载。
若有更多背景信息,可进一步辅助精准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翱翔板册蚌蜃备览悲啸不大离槽枥曹主潺湲斥境矗入蛁蟟硐子斗鸡走犬丰赡分辙官役轨枕鹤翥弘敞鸿臣黄瓜皇陵黄雀哀角槎嚼咽掎夺迥胜击丸军麾葰楙君亲科行寇盗淋森黎众门幕命姓逆臆顷刻清路三观色忤擅彊声儿适要调停两用推明推恕秃角犀违距微母闾沩印禅輼辂文巧卧龙险刻嚣涂禊祠隙大墙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