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史志的一种。记载乡邦耆旧事迹的方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 汝潁 奇士, 江 汉 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 圈称 《陈留耆旧》、 周斐 《汝南先贤》、 陈寿 《益都耆旧》、 虞预 《会稽典録》。此之谓郡书者也。” 浦起龙 通释:“此谓乡邦旧德之书,视史家为繁。”
"郡书"是中国古代地方文献的重要类型之一,指以郡县为记载范围、由地方学者编纂的史志类著作。《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记载一郡之事的史书",其核心特征在于地域性和民间性,与官方编纂的国史形成互补。
这类文献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郡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编纂高峰,常由地方官吏或乡贤主持编修。其内容涵盖郡县建制沿革、山川地理、人物传记、风俗物产等,如《会稽典录》《陈留耆旧传》等典型作品,被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中评价为"方志之滥觞"。
从编纂体例看,郡书多采用纪传体与编年体相结合的方式。余欣在《中古异相》中指出,这类文献既包含对地方豪族世系的系统记录,也涉及岁时节庆、民间信仰等社会细节,具有"补正史之阙"的史料价值。其语言风格兼具史笔严谨与地方特色,常使用方言俗语记载民间传闻。
现代文献学家将郡书视作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考释,这类著作在唐代逐渐被图经取代,但其编纂传统深刻影响了后世方志的发展脉络。现存郡书多散见于类书辑佚,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古籍中保留的片段,为重构古代地方社会提供了珍贵材料。
“郡书”是中国古代史志的一种形式,属于地方性人物传记,主要用于记载特定郡国(地方行政区域)的杰出人物、耆旧事迹及地方文化风俗。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郡书是以传写郡国先贤、德高望重的长者(耆旧)为核心的地方志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人物传记特征。其内容聚焦于地方名人的生平、德行、功绩等,旨在弘扬乡邦文化传统。
内容与特点
历史背景与实例
郡书兴起于汉魏时期,是地方文化自觉的体现。例如:
文学与史学价值
郡书为后世研究古代地方社会、家族传承及文化认同提供了珍贵史料,也是中国方志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总结来看,“郡书”不仅是地方人物志的雏形,更承载了古代“以人系地”的编史理念,对理解地域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包产巴渝边域冰槊憯断承盘打胡旋电脑冬事抖索拂壁富春山居图孚甲感附高制更多瑰称轱轳车汗羞横跨劾状谏曹家贼饥敝戒持铿纯矿柱羸豕李佛子灵觉理雪砻冢麦秀勉励魔爪棚菊平均差扦担钱唐侵骇嬛绵秋捷栖蜗权典龋齿笑散辞社公雨湿乎乎,湿呼呼时侨水监水蜡树隧道门挑穵惕想婉柔文堂无害吏五户丝狭阨衔橜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