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册。《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侍御史 蜀郡 景毅 子 顾 为 膺 门徒,而未有録牒,故不及於谴。”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鉤党悉名贤,録牒纷刊章。”
“録牒”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记载:“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録牒,故不及於谴。”
此处指景毅之子因未被列入名册而免于受罚,体现“録牒”作为官方登记簿的功能。
清代唐孙华的诗作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中提及:“鉤党悉名贤,録牒纷刊章。”
此处“録牒”指被记录的党人名册,带有政治斗争的历史背景。
部分资料(如)将拼音标注为“dì dié”,但根据权威来源及古籍用例,正确读音应为lù dié,可能存在笔误或版本差异。
“録牒”是古代用于记录人员信息的官方名册,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其读音和释义需结合权威典籍及多来源互证,避免混淆。
「録牒」(lù dié)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记录下来的文件或文书。它包含了记录和文书两个部分的含义。
「録」的部首为「金」(jīn),总共有十五个笔画;「牒」的部首为「牛」(niú),总共有十五个笔画。
「録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文选·魏武長吉集·怀古》一文中。它描述了用来记录事物的文书的行为和方式。
「録牒」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錄牒」。
古代的「録牒」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变化可以根据时代和地区而异。但总体来说,其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1. 这是一份重要的録牒,必须妥善保存。
2. 録牒上记录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3. 他将每天的工作都写在了録牒上,以便随时查看。
1. 録册(lù cè):记录在册的文件。
2. 锻録(duàn lù):通过记录来强化记忆或提高技能。
3. 错録(cuò lù):记录错误或失实的文件。
近义词:記録(jì lù)、文件(wén jiàn)、文稿(wén gǎo)
反义词:刪除(shān chú)、清除(qīng chú)、撤销(chè xiāo)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