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坝。《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今 顺安 至 西山 ,地虽数军,路才百里,纵有丘陵冈阜,亦多川瀆泉源,儻因而广之,制为塘埭,则可戢敌骑,息边患矣。”
“塘埭”是一个与水利设施相关的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塘埭(táng dài)指用泥土或石块修筑的堤坝或田埂,主要用于蓄水、灌溉或划分农田界限。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拦截水流来调节农田用水,多见于中国南方水网密集的农耕地区。
结构特点
根据古代文献和现代释义,塘埭宽度通常在几十厘米至一米之间,高度也类似,需结合地形选址建造,材料多为土石。
功能用途
词源与演变
“塘”本义为堤岸(形声字,从土、唐声),如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埭”则指土坝,合称后泛指小型水利设施。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技术,可参考水利史相关文献。
塘埭是一个汉字词汇,包含两个字:塘和埭。
塘的部首是土,总共有7画;埭的部首是土,总共有10画。
塘埭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常用的方言词汇,多见于江苏、浙江等地。它通常指的是某地区或某村庄的小型水塘或水坑。
塘埭的繁体字为塘壒。
在古代,塘埭的写法可能略有变化。据考古学家研究,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是“汤釓”或“汤耏”,但这些写法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1. 小村庄的塘埭已经修复好了,村民们可以利用这个水池供灌溉了。
2. 他们几个孩子喜欢在塘埭边玩耍,特别是在夏天。
塘泥、埭洞、水埭、湖塘、村埭等。
水塘、水坑、水池。
河流、湖泊、海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