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字声调的一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凡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徵为上,羽为去。”
(2).见“ 上下平 ”。
"下平"是汉语音韵学传统术语,指平声韵部的后半部分分类。该概念源自隋唐时期《切韵》系韵书,宋代《广韵》将206韵中的平声57韵分为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这种划分并非声调差异,而是因平声字数量庞大,雕版印刷时为分卷便利形成的分类方式。
在具体应用中,"下平"包含冬、钟、江、支等29个韵目,每个韵目下辖若干同韵汉字。如《广韵·下平》收录"先"韵时,包含"先、前、千"等56字,体现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特征。现代学者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指出,这种分卷方式客观上保存了中古汉语的语音框架,为研究汉语语音演变提供重要依据。
需注意该术语与普通话"阳平"声调(第二声)无直接对应关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改革后,平声始分阴阳,但"下平"作为历史概念仍保留在传统音韵学研究领域。现代字典如《汉语大词典》仍沿用该术语解释古诗文用韵规律。
“下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音韵学概念
指宋代韵书对平声韵的分卷方式。由于平声韵字数量较多,编纂者将其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例如《广韵》将东、冬、钟等28韵归为“上平声”,将先、仙、萧等29韵归为“下平声”。这种分类仅因字数分卷,并非声调本身有上下之分。
引申含义(较少见)
作为成语使用时,可表示事物处于平淡、无变化的状态。例如:“下平之策”指平庸的计策。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
注意:部分资料将“下平”与古代音律理论关联,如明代王鏊提及“商为下平”,但这种解释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音韵体系。
败乱榜谕饱其私囊弊居伯格长波罗密惨不忍闻産的阐谐冲岁触目恸心疵颣翠节點葉抵璧渡场讽味风指府快负驮赶乡邻高启攻剿官渡鬼狐涎孤论耗扰化醇灰琯机对金四开悸悚沮梪句会犒功快婿令轨轮回道灭亲内外夹攻凭肩牵裳黔黧饶奢饶勇膳府上冻沈鳞失席手印淘井桃汛天函甜冤对脱煞滃浡五御像儿屓赑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