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署劵的意思、署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署劵的解释

签署劵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某不过欲抽小数於内兄,於将军錙銖无所望。言定如干数,署劵为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署劵”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现多写作“署券”。其核心含义指经签署的契约或法律文书,具有凭证效力。以下从词义分解、历史沿革与应用场景三方面作解析:

  1. 字义溯源

    • “署”本义为部署、安排,引申为签署、题写。《说文解字》释“署”为“部署,有所网属”,段玉裁注:“凡事物有部置者,皆曰署”。
    • “券”原指契约凭证,《正字通》载:“券,契也。以木牍为要约之书,用刀剖之,屈曲犬牙,故有‘牙券’之称”。
    • 二字组合后,“署券”特指经官方或当事人签署确认的书面契约。
  2. 历史文献用例

    该词在明清法律文书中高频出现。例如《大明律·户律》规定:“凡典卖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契内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若将已典卖与人田宅,重复典卖者,以所得价钱计赃,准窃盗论,追价还主,田宅从原典买主为业。若重复典买之人及牙保知情者,与犯人同罪,追价入官,不知者不坐。其所典田宅、园林、碾磨等物,年限已满,业主备价取赎,若典主托故不肯放赎者,笞四十,限外递年所得花利追征给主,依价取赎。业主无力取赎者,不拘此律”,其中“契”即包含署券类文书。

  3. 现代应用范畴

    在当代语境下,“署券”概念延伸至各类经签署的格式合同、公证书等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此处的书面合同即属署券范畴。

以上解析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等权威辞书及法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署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署劵”指签署劵约,即通过签字或盖章确认契约或文件的有效性。该词由“署”和“劵”组成:

二、历史用例

该词可见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局诈》,描述双方约定金额后通过“署劵为信”建立契约关系。

三、现代应用

  1. 官方文件签署:多用于描述正式文件的签字盖章流程。
  2. 契约确认:强调通过签字形成法律效力的行为。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契约形式或《聊斋志异》相关典故,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仙播赋波士顿布袋和尚不期然餔子采风常篇搭袱戴笠乘车弹指之间奠定笃虑梵王宅负餱关念果子酒鸿题怀贞花蕊胡臭昏逾获偶火然泉达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籍夫敬佩箕山挂瓢刊裁谅宥六地龙鬣乱首垢面庐僥罗罝捋须钱毛女鸣声上下纳禄傍傍漂儿破体字抢案骑吏汽艇七托八转入幕宾深昧石音守中疏慵随趂探阄甜水痛酸同恶共济危气相濡以沫相羊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