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鳓鱼的别种。形短而圆,状类树楯,故名。产于海。 明 胡世安 《异鱼赞闰集·鲙楯》:“鱠之大者,状楯得名,脯同嚼蜡,市肆攸轻。”自注:“鱠楯,鱠鱼大者,形短而员,状类如楯,故名。重可数百觔,渔人不常得之,间有脯而出于枯鱼之肆。人厌其肉老无味,空负大名耳。”
“鲙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鳓鱼的别种(即同属不同类的鱼),其外形短而圆,因形状类似“树楯”而得名,主要产于海洋中。
字形与读音
《鲙楯》(kuài dù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装备用的木制车轮套在车辕上方,以增加承重能力并保护车辕的器物。
《鲙楯》的部首是鱼(魚)和木(木),分别位于左右两边。
它总共有17个笔画。
《鲙楯》是古代汉字,其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等古代字书。
《鲙楯》的繁体字为「鱠橚」。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鲙楯》的古代写法为「魁敦」,将现代的「鲙楯」两个字合而为一。
1. 这辆载重车使用了坚固的鲙楯,能够更好地运输货物。
2. 修复古代战车时,需要重新制作鲙楯。
鲙车:指使用鲙楯的车辆。
鲙板:指装备用的木制板材。
鱼魁、车轮、车板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