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门第低微的人家。《太平御览》卷五一一引 三国 吴 虞翻 《与弟书》:“长子 容 当为求妇。其父如此,谁肯嫁之者?造求小姓,足使生子。天其福人,不在旧族。” 清 刘大櫆 《吴氏重修族谱序》:“世俗以门第相高,往往自矜其阀閲,而轻视他族为小姓。”
小姓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层面,结合语言学、历史学及社会学视角综合阐述:
指人口规模较小、分布范围有限的姓氏。此类姓氏在总人口中占比低,常见于特定地域或家族群体。
权威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453页明确定义:“小姓:指人数较少的姓氏。”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卷第112页补充说明:“小姓”与“大姓”相对,强调姓氏的稀有性特征。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小姓”特指次于世家大族的次级士族阶层。其社会地位高于平民(寒门),但低于王、谢等顶级门阀。
学术参考: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8页指出:“小姓是介于高门大族与寒素之间的士族群体,多担任州郡级官职。”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分析:“唐代以降,小姓逐渐通过科举参与政权,成为士族结构的重要过渡阶层。”
如“庹”“傈”等小姓集中分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姓氏文化与民族迁徙的关联性(《中国姓氏地理》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04页)。
小姓承载独特的家族史与地方文化记忆,如浙江“宓”姓保留春秋鲁国大夫祭祀传统(《中华姓氏文化丛书》中华书局,2020年,第91页)。
据公安部2020年姓名报告,使用人数不足万人的姓氏占总姓氏库的73%,但覆盖人口仅占全国0.1%(《中国人口姓氏大数据》统计出版社)。
小姓既是语言学中的稀有姓氏范畴,亦是历史社会结构的特定分层标识,其存续对研究人口迁移、文化多样性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证价值。
“小姓”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门第低微的家族
最初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家族,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太平御览》引三国虞翻书信提到“造求小姓”,清代刘大櫆的族谱序中也用“小姓”形容被轻视的家族。
自谦的表达
现代多用于谦称自己的姓氏。当他人问“贵姓”时,回答“小姓X”是一种礼貌的自谦方式,与“免贵姓X”类似。
“小”本身也是一个罕见姓氏,分布于江苏、云南、贵州等地,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楚国,或由复姓简化而来。
使用注意:
凹凸花白札子本恶蚌埠市部长会议逞誉晨正崇玄学仇尼传颂稻雁钓耕地底凡间风不鸣条風氣風硯奋勉附耳低言浮炭官衙骨朵儿鬼打扑诡韵汗流浃体洄溯挢揉假署节止今本锦橐堀虚老秋黧黮利喙燐烂李诗谢赋六盘山露脸命术狞獝贫竭乾红切磨杞柳七耀市井无赖势穷力竭双弯隋落太仆潭湫停饮同实往反王音玩味问卷调查象效绡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