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正式任命官职前暂时代理。《后汉书·百官志三》:“﹝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右丞假署印綬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 广平 游纶 、 张豺 拥众数万,据 苑乡 ,受 王浚 假署。” 胡三省 注:“假署者,承制权宜而补署,假以职名。”
(2).犹言伪授,伪职。《周书·武帝纪上》:“ 洛州 民 周共 妖言惑众,假署将相,事发伏诛。”《周书·杨敷传》:“先是蛮左等多受 齐 假署,数为乱逆。”
“假署”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指在官员正式任命前,由他人暂时代理职务。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官僚制度中,强调临时性和权宜性。例如:
指通过非法手段伪造或冒充官职的行为,通常带有负面含义。例如:
总结来看,“假署”既可表示合法暂代官职,也可指非法伪造官职,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和语境区分。
《假署》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伪造签名、盖章或者职务等。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冒用别人的名义进行行动。
《假署》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亻”和“罒”,其中“亻”是指人类,而“罒”是表示笔画五的部首。
《假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书制度中,官员在处理事务时经常使用签名和盖章来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因此,如果有人伪造签名或盖章,就会被称为“假署”。
在繁体字中,“假署”可以写作「假署」。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通常将“假署”写成「假署」。当时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现代汉字相似。
1. 他冒用主管的名义签署文件,被指控伪造了假署。
2. 当你怀疑某个签名的真实性时,可以向专业人士求证是否有假署的可能性。
1. 假冒: 指冒充或伪造他人身份的行为。
2. 署名: 指在文件或作品上签上自己的姓名或名字。
3. 假装: 指不真实地表现或装扮成某种身份。
伪造、冒用、伪装
真实、真正、真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