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识大体的行为。《庄子·缮性》:“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2).指小处的操守,犹小节。《汉书·贾谊传》:“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託於乡党。” 宋 李清臣 《明责》:“拔一夫而加之万众之上,以为将帅,非求其循法而不失小行,将任之以安危胜负之责也。”
(3).旧时的一种礼制。曹郎以下的官员代表天子谒陵,并督促陵官葺治陵园,谓之小行。《南齐书·武帝纪》:“夏四月乙亥,有司奏‘旧格一年两过行陵,三月十五日曹郎以下小行。’”
(4).行者的谦称。《宣和遗事》前集:“ 徽宗 出黄榜召人退水,见一行童将榜收了,有看榜大使即时同行童来城上见天子。天子见道:‘尔小童如何得治此水?’行童曰:‘小行不会,俺师父善能治水。’” 元 杨景贤 《西游记》第十七出:“ 行者 云:‘小行与娘娘驱兵将作朝臣,你饶了俺师父者。’”
“小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指细微的善行或日常的品德实践。
出处:
《庄子·外物》:“饰小行以钓声名。” 指修饰微小的行为来博取名声。
《淮南子·主术训》:“小行则小得,大行则大得。” 意为微小的善行带来微小的回报,重大的善行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佛教中特指小乘修行者所受的戒律,与大乘菩萨戒(“大行”)相对。
出处:
《梵网经》:“小行、小乘戒,大行、大乘戒。” 区分小乘修行者与大乘菩萨的持戒差异。
唐代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小行之人,志存自利。” 指小乘修行者以自我解脱为目标。
古人书信中谦称自己的举动为“小行”,如:“小行不周,望君海涵。”
古籍中偶指短途行程,如《史记·滑稽列传》:“小行三日,大行五日。” (注:此义较罕见)
与“大节”相对,指非核心的品德细节,如明代《菜根谭》:“小行不谨,则大节亏。”
“小行”属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佛教典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核心聚焦于“细微的德行” 与“小乘修行” 两类。
权威参考来源:
“小行”是一个多义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不识大体的行为
指小处的操守(小节)
旧时礼制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出处,可参考《庄子》《汉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
哀素鼇戴白灿稗官词办案便待标题音乐蔽茀敝衣称贺抽分除制邨酒存亡继絶地平面扼吭拊背飞白酚醛塑料诰敕功利主义还途何啻赫焕谼谷护身枷坚固鸡犬升天纠参九草酒幌军州看香头六安茶蛮樯貌像妹壻磨蹭粘滞性啮齿类动物盘石劈帐签事去手赛璐玢上辈子少友沙塔绳责身无长物舒辟厮乩四下送饭的虽故太空题和吞舟漏网外宁网辟危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