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outer space]
(2)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区域
(3) 太阳系以外的所有宇宙
(4) [sky]∶天空
时时有一缕愁烦,像澄清的太空中的云翳一样,沾污了心的明净。——叶圣陶《倪焕之》
亦作“ 大空 ”。1.天空。《关尹子·二柱》:“一运之象,周乎太空。” 宋 曾慥 《类说·梦中赋诗》:“ 张亶 熙寧 中,梦行大空中。”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时时有一缕愁烦,象澄清的太空中的云翳一样,沾污了心的明净。”
(2).天地之间;宇宙。 唐 韦应物 《咏声》诗:“万籟自生听,太空长寂寥。”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火与风相射,名与成相灭,则四海九州,皆大空中一微尘耳。”如:太空飞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太空汉语 快速查询。
"太空"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袤宇宙空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这一解释从物理学角度界定了其自然属性。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孟郊《石淙》诗句"太空含晃朗",此处"太空"指代天空的极高处,展现其文学意象的雏形。
《汉语大词典》记录该词在宋元时期逐渐被赋予哲学内涵,《朱子语类》中"太空无形"的表述,将概念延伸至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辨层面。现代天文学领域,《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进一步明确其为"星际空间和天体系统的总称",包含行星际空间、恒星际空间等具体维度。
在专业术语体系中,《航天科学技术名词》将"太空"与"外层空间"作为等同概念,特指距地球表面100千米(卡门线)以上的真空区域。这一科学界定已被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采纳为国际法律术语基础。
“太空”是一个多义词,根据使用场景不同有以下几种解释:
地球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
国际航空联合会将“太空”定义为距离地球海平面100公里(卡门线)以外的区域。这一界限以外的大气极为稀薄,航天器可进入轨道运行。
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对流层(0-10公里)、平流层(10-50公里)、中间层(50-85公里)、热层(85-600公里)、散逸层(600公里以上),而太空通常从中间层以外开始计算。
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
广义上,“太空”也指包含所有天体的无限宇宙,如星系、星云等。
极高的天空
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常用“太空”形容广阔的天空,如明代王守仁诗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比喻虚无或广阔的空间
现代汉语中可引申为“虚无的状态”,例如叶圣陶在《倪焕之》中描述愁烦“像澄清的太空中的云翳”。
如需更完整的释义,可参考权威词典或航天机构资料。
傲僻白缟八戒蚌孕双珠保奬暴缪苞笋拨乱反正赤穷潒潒东猜西疑东土耳尖丰熟赋笔扶伏哥钟功衰乖望黑障障糇食环碧黄远生会计年度交萦纪号旌节花开化克架老雕乐嬉嬉连年藜牀历事柳箱毛泽偶影排球队疲痾评脉平阳酒鄱阳青门解袂轻浅轻柔七十二疑冢雀离浮图禳星任父人头罗刹入谢丧没上刹姗姗绳控铜漏先大母祥庆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