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责。 汉 王充 《论衡·自然》:“何则?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汉书·石奋传》:“今流民愈多,计文不改,君不绳责长吏,而请以兴徙四十万口,摇荡百姓。”《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上司之绳责既严,下吏之威暴愈促。”
“绳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字面由“绳”(象征约束)和“责”(责任、问责)组成,原指用绳子束缚,引申为严厉监督或追究责任,强调对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
古籍引证与释义
在历史文献中,“绳责”多指上级对下级的督责,即监督、责罚。例如:
用法特点
该词多用于描述官僚体系或社会规范中的强制约束,隐含自上而下的压力,常见于古代政论类文本,现代使用较少。
“绳责”核心含义是通过严厉手段监督并追究责任,强调制度性约束,与当代“问责”有相似之处,但更具历史语境色彩。
绳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用绳子束缚和约束的责任。字面上的意思即为用绳子(绳)来进行约束和责任(责),含义比喻为对于某项职责或义务有着明确的限定和要求。
绳责的拆分部首是纟(纠字旁),表示与线、绳相关。由于绳责是一个复合词,拆分后可以得到“纟”和“责”两个部分。纟部表示与绳子相关的意义,责则表示责任义务。
绳责的总笔画数为9画。纟部为两画,责部为六画。
绳责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具体。其出自《汉书·李德林对韩约》:“繫其指以绳而责之”。在古汉字中,绳责的书写方式是“縶責”。
在古时候,绳责这个词的汉字书写方式是“縶責”。縶用于表示绳子捆绑的意思,而責则表示责任。
1. 作为家长,我们有绳责教育孩子,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老师的绳责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3. 作为一名领导,他承担着重大的绳责,必须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绳索:指用来捆绑、吊挂等的绳子。
2. 责任:指承担一定义务或使命。
3. 绳子:指用来捆绑、系牢等的一种工具。
1. 约束:指对行为或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
2. 规范:指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标准来进行规定和约束。
1. 自由:指没有受到限制和束缚,可以自由行动。
2. 放任:指对行为或活动不进行限制和约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