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識大體的行為。《莊子·繕性》:“小識傷德,小行傷道。”
(2).指小處的操守,猶小節。《漢書·賈誼傳》:“布衣者,飾小行,競小廉,以自託於鄉黨。” 宋 李清臣 《明責》:“拔一夫而加之萬衆之上,以為将帥,非求其循法而不失小行,将任之以安危勝負之責也。”
(3).舊時的一種禮制。曹郎以下的官員代表天子谒陵,并督促陵官葺治陵園,謂之小行。《南齊書·武帝紀》:“夏四月乙亥,有司奏‘舊格一年兩過行陵,三月十五日曹郎以下小行。’”
(4).行者的謙稱。《宣和遺事》前集:“ 徽宗 出黃榜召人退水,見一行童将榜收了,有看榜大使即時同行童來城上見天子。天子見道:‘爾小童如何得治此水?’行童曰:‘小行不會,俺師父善能治水。’” 元 楊景賢 《西遊記》第十七出:“ 行者 雲:‘小行與娘娘驅兵将作朝臣,你饒了俺師父者。’”
“小行”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指細微的善行或日常的品德實踐。
出處:
《莊子·外物》:“飾小行以釣聲名。” 指修飾微小的行為來博取名聲。
《淮南子·主術訓》:“小行則小得,大行則大得。” 意為微小的善行帶來微小的回報,重大的善行帶來豐厚的回報。
在佛教中特指小乘修行者所受的戒律,與大乘菩薩戒(“大行”)相對。
出處:
《梵網經》:“小行、小乘戒,大行、大乘戒。” 區分小乘修行者與大乘菩薩的持戒差異。
唐代道宣《四分律行事鈔》:“小行之人,志存自利。” 指小乘修行者以自我解脫為目标。
古人書信中謙稱自己的舉動為“小行”,如:“小行不周,望君海涵。”
古籍中偶指短途行程,如《史記·滑稽列傳》:“小行三日,大行五日。” (注:此義較罕見)
與“大節”相對,指非核心的品德細節,如明代《菜根譚》:“小行不謹,則大節虧。”
“小行”屬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佛教典籍。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核心聚焦于“細微的德行” 與“小乘修行” 兩類。
權威參考來源:
“小行”是一個多義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不識大體的行為
指小處的操守(小節)
舊時禮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可參考《莊子》《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側側茶客瘡口觸綸純真滀水楚鄉堆谷場佛隴傅粉覆射宮額宮壸廣益官面兒龜玉毀椟旱作鴻飛慧葉阍役呼頭呼噏結斷解悅襟制俊譽巨掌克減可又來口語體窺間伺隙劉表牛賣皮鹌鹑馬子桶莫桑比克港偏提鋪馬聖旨錢攤炁海清刻棄農經商冗不見治睿斷上哲事半功倍師德世仆霜葩説是非歲寒松柏速熟談叙探赜鈎深滕室頽慌外人微國委釋猥衰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