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加在罪犯颈项上的械具。《水浒传》第九回:“ 薛霸 随即把 林冲 护身枷开了。”
"护身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与文学作品的特定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兼具防护功能的特殊刑具。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护身枷
读音:hù shēn jiā
词性:名词
核心含义:
指古代为防止重刑犯(尤其是流放途中的犯人)自残或遭袭而设计的特制枷锁。其结构在限制行动的同时,通过加厚枷板、包裹皮革等方式提供基础防护,常见于明清小说对发配场景的描写。
构词法:
组合后形成"功能+刑具"的复合名词,强调该刑具的双重属性。
历史演变:
此词未收录于《康熙字典》等传统辞书,但广泛见于明清白话小说。其概念可追溯至宋代《庆元条法事类》所载"防逃枷具",至明代演变为对流刑枷锁的俗称。
根据古典文献记载,护身枷具备以下特点:
《水浒传》第八回实证:
"董超、薛霸将林冲押入官司...当厅打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发配沧州牢城。当厅戴一面七斤半铁叶护身枷钉了。"
此段明确记载其材质(铁叶)、重量(七斤半)及防护属性,成为后世理解该词的核心依据。
在法制史研究中,"护身枷"属于戒具(restraint devices)范畴,对应现代司法术语中的"防护性约束装置"。其设计理念体现古代刑罚中"限制-保护"的矛盾统一。
参考文献:
“护身枷”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古代加在罪犯颈项上的刑具,用于限制行动自由。这种械具通常由木质或金属制成,通过固定颈部达到束缚目的。
在成语中比喻束缚自身或限制自由的事物。例如某种制度、观念或环境对人的无形约束。
《水浒传》第九回提到“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此处直接描述了护身枷作为刑具的实际用途。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水浒传》相关章节或古代刑罚研究资料。
白管白厮赖耙路机不必要惨懔抄估储采祠尾丛琐道三不着两对对子風凉話干板杠杠扢秃合同工红藤化鸱为凤还年卻老讳掩浑黄搅旋极乐天旌孝进贤黜奸箕瓢济涉谲秘狂瞽之言阃阈烂银盘连利粒选笼僮马干磨旋木桁南歌子逆晓平匀埤堄谦崇敲沙罐轻清燃火鋭悍散板杀风景神禾诗灵松皮脯叟叟绥靖政策所向皆靡太阳灯甜酒投梭屯留小环希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