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ain-destroying insects;termite;vermin]∶吃禾苗的两种害虫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诗·小雅·瞻卬》
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汉书·岑彭传》
(2) [a person harmful to the country and people]∶比喻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
蟊贼内讧。——《诗·大雅·召旻》
(1).吃禾苗的两种害虫。《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 毛 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东观汉记·徐防传》:“京师淫雨,蟊贼伤稼穡。” 宋 胡錡 《耕禄稿·拟力田诏》:“尔郡国循行阡陌,宜究民恫,以劭农为急,若有蟊贼痒而稼者锄之。”
(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诗·大雅·召旻》:“天降罪罟,蟊贼内訌。”《后汉书·岑彭传》:“我有蟊贼, 岑君 遏之。” 李贤 注:“蟊贼,食禾稼虫名,以喻姦吏侵渔也。”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 * ’是党的蟊贼,国家的祸水,人民的死敌, 中华 民族的败家子!”
"蟊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复合名词,其语义发展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召旻》:"蟊贼蟊疾,靡有夷届",其本义指两种农业害虫:"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食苗节的害虫。汉代郑玄在《毛诗笺》中注解:"虫食苗根曰蟊,食节曰贼",印证了这一原始含义。
在语义扩展过程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蟊贼"逐渐演变为对危害国家或人民之人的贬称,特指那些暗中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恶人。这种比喻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已见端倪,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将晋国称为"诸侯之蟊贼",即用害虫比喻危害盟国的势力。
从构词法分析,"蟊贼"属于同义复词结构,二字皆取害虫之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蟊贼连文,谓害苗之虫也",揭示了其构词理据。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与"国之大患""社会毒瘤"等短语搭配使用,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
在语法功能方面,《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显示,"蟊贼"既可作主语(如"蟊贼内讧"),也能充当宾语(如"铲除蟊贼"),其词性以名词为主,但在明清小说中偶见形容词用法,如"蟊贼行径"的表述。这一发展轨迹体现了汉语词汇由单音向复音演进的历史规律。
“蟊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áo zéi,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蟊的本义
“蟊”是形声字,由“䖵”(昆虫)和“矛”组成,专指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特指食稻根的虫类(如蝗虫的一种)。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蠿蟊也,食根曰蟊”,说明其破坏性集中于农作物根部。
蟊贼的原始含义
指吃禾苗的两种害虫:
“蟊贼”后来引申为比喻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常见于古代文献:
“蟊贼”既是具象的农业害虫,也是抽象的负面象征,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权威释义可参考《说文解字注》《诗经》等古籍,或现代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阿兄白坿白意补水齿决仇对出相麤顽帝宅栋折榱崩黼珽皋稽工艺美术沟壕关道痼没寒飔寒小昏噩嚯索伙子狐疑不决狡竞积揽羁縻磕头的顆鹽烂精银了不可见鸾佩乱下风雹买帆卖买茫浪慢心鸟举怕死披坚执鋭仆乘潜隐七庙清絜湫敝岖嵚茸毛软替三秀史德属名束手待毙酥松甜俏体悉头生岏巑畏逼温软仙游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