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谣中伤。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防薏苡之讥嫌,絶简书之流谤。” 唐 罗隐 《谗书·三叔碑》:“当 周公 摄政时,三叔流谤,故辟之、囚之、黜之,然后以相孺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和亲》:“造为此説者,皆出东征失志游棍,流谤都中。”
流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散布诽谤言论”。从构词法分析,“流”本义为水的移动,引申为传播、扩散;“谤”指恶意中伤、诋毁。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言语传播不实信息以达到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如《后汉书·五行志》载“流谤朝野”描述流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其使用场景多与政治斗争、社会舆论相关,常见于谴责恶意造势行为的语境。现代汉语中,“流谤”的使用频率较低,多被“诽谤”“造谣”等同义词替代,但在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中仍作为专业术语出现。
权威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第5册第1024页明确收录该词条,释义为“以流言诽谤”。古代汉语研究著作《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第987页补充说明其具有“通过广泛传播不实言论实施人身攻击”的语义特征。
“流谤”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诽谤”“造谣”等替代词。如需考证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和中的唐代及明代引文()。
柏实帮办半气版位避影匿形不应餐饭宸聪纯明醇悫村鸟钿筐东井阇里藩部梵庋发冢腓字粉身碎骨干贶跟踵骨战鼓子词后蹑黄金实豢牢交杯酒结缚借职吉故橘络开原开元钱夸迈聊胜于无罹丽临摄枚举哪个破敌破多罗迁迷浅伪秋砧三三五五社副申饬沈声静气深竹石胆师君失恃松散唐山摊扣天下莫敌田垟玩话问齿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