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网入水声。《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鮪发发。” 毛 传:“濊,施之水中。” 朱熹 集传:“濊濊,罛入水声也。” 宋 苏轼 《西湖秋涸戏作放鱼》诗:“但愁数罟损鳞鬣,未信长堤隔涛瀨。濊濊发发须臾间,圉圉洋洋寻丈外。”
“濊濊”是叠词形式,其含义需结合“濊”的本义及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水势浩大貌
在《说文解字》中,“濊”本义为“水多貌”,形容水流丰沛、广阔的状态。例如“泽汪濊”描述水域深广、资源丰饶的场景。
渔网入水声
《诗经·卫风·硕人》中“施罛濊濊”一句,“濊濊”模拟渔网撒入水中时的声响,属于拟声词用法,展现古代捕鱼场景的生动画面。
污浊、杂乱义
通假“秽”,如《汉书·李寻传》“盪滌濁濊”,指清除污秽之物。此义项多用于描述社会或环境的混乱状态。
地理名称
作为古水名,“濊水”曾出现在今河北地区,是古代漳水的支流之一,见于《水经注》记载。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字,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需结合古籍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康熙字典》或《汉语大字典》相关条目。
《濊濊》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huì huì。它的意思是形容空气或烟雾由于湿润或浓密而显得模糊不清。
《濊濊》这个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部首是水(氵),右边部首是会(曰)。它总共由12画构成。
《濊濊》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鱼藻之什·采葛》一篇中,用来形容烟雾的浓密和模糊。
《濊濊》的繁体字为「濊濊」,字形保持不变,仅是字体上的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所不同。而《濊濊》在古代的写法是「濊濊」,和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1. 我们站在湖边,看着濊濊的湖雾弥漫。
2. 清晨的濊濊烟雾中,群山显得若隐若现。
濊濊孤烟、濊濊烟雾、濊濊湖雾
浓烟、雾蒙蒙、烟雾弥漫
清澈、晴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