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head;cut sb.'s head] 砍下并悬挂罪犯头颅
其徒二十人皆枭首。——《通典·刑志》
枭首示众
斩首并悬挂示众。《史记·秦始皇本纪》:“衞尉 竭 、内史 肆 、佐弋 竭 、中大夫令 齐 等二十人皆梟首。” 裴駰 集解:“悬首於木上曰梟。”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答王尚书送生口书》:“尚书远略英谋,临机果断,潜制兇丑,梟首伏辜。”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四折:“将贼妇攒箭射死, 丁都管 梟首山前。” 鲁迅 《南腔北调集·偶成》:“在现代,枪毙是早已不足为奇了,枭首陈尸,也只能博得民众暂时的鉴赏。”
“枭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将罪犯斩首后,将头颅悬挂在城门、闹市或高竿上示众。该刑罚兼具肉体处决与精神震慑的双重目的,常见于处决叛乱者、强盗或重罪犯(如《星汉灿烂》中提及的叛乱者处置)。
•“枭”的传说:枭(类似猫头鹰的鸟)被描述为“不孝恶鸟”。传说幼枭会啄食母枭,仅剩头颅悬挂树枝。
•刑罚命名关联:因悬挂头颅的形态与传说中枭鸟残骸相似,故称“枭首”。
•起源:最早见于秦朝,用于夷族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演变:隋朝一度废止,明朝恢复并扩展至杀父母、强盗等罪名,清朝沿用至沈家本修律废除。
主要作为威慑手段,通过公开示众强化统治权威。如明代对“三寇”叛乱者枭首,即利用视觉冲击警示民众。
衍生为成语“枭首示众”,比喻以严厉手段警示他人。在《星汉灿烂》等作品中,枭首常作为权力镇压的符号出现。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高权威性史料与词典释义,部分细节(如欧洲中世纪的类比)因来源可信度较低未采用。完整史料可参考《史记》《明史》等古籍。
枭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枭”和“首”两个字。下面将对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详细介绍。
“枭首”意为“枭的头部”,指枭鸟的头颅部分。在古代,枭首有时也被用来泛指鸟类的头部。
“枭”字的部首是“木”,包含7个笔画;“首”字的部首是“页”,包含9个笔画。
“枭首”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反映了人们对于枭鸟头颅的描写和使用。
“枭首”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梟首」,字形稍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在古代,有时可以将“枭首”中的“首”字写作“首领”的简化形式“首”,表示头领、首脑的意思。
1. 狩猎王在手,枭首乐无穷。
2. 他那双锋利的眼睛,犹如一对枭首,挑战着对手的勇气。
枭首没有常用的组词,因为这个词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使用。
枭首的近义词包括“鸟首”、“鸟脑”等,它们都指鸟类的头部。
枭首的反义词可以是“枭尾”,指枭鸟的尾部。
编审舶主擦磨草檄场规朝穿暮塞摛笔箠辱次次从品大幅度殿使叠岭层峦东厸斗耸对亲谔节恩将仇报放筯负时高利槀砧含垢包羞焊锢黉门客黄稼怙过不悛践政郊泽驾驶员戟架客将孔径拉塔廪振率劝明角喃喃低语配神钤律切刻青环青乌垄青翼权贵显要权篆社场射击场生天士坦随笔汤头歌诀桃观天造跳磴妄施危窘辖床宵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