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抄斩的意思、抄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抄斩的解释

[be arrested and be headed] 没收家产,斩杀当事人

身犯抄斩重罪

详细解释

抄家斩首。 鲁迅 《呐喊·药》:“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越剧《二度梅》:“想他家还有一子 梅良玉 ,常言斩草要除根,我今日前往 梅 家抄斩满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抄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抄"和"斩"两个动词组合而成,特指中国古代一种极其严酷的刑罚。其核心含义是:

  1. 抄:指抄家,即官府强行搜查并没收罪犯(有时包括其亲属)的全部家产、房屋、田地等。
  2. 斩:指斩首,即处死罪犯(通常也株连其亲属)。

因此,"抄斩"的完整意思是:对罪犯及其亲属(通常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执行抄没家产并处死的刑罚。 这是一种株连制度 下的极端惩罚方式,目的在于彻底消灭罪犯的家族及其经济基础,以达到震慑和根除“后患”的目的。

详细解释与权威参考:

  1. 刑罚性质(株连性): "抄斩"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家族(通常指"满门"或"九族")。它体现了古代"连坐"、"族诛"的残酷法律思想,一人犯罪,亲属无辜受牵连。例如: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对"抄斩"的解释为:"旧时刑罚。谓没收家产,斩杀全家。"(注:《汉语大词典》是中国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辞海》(第七版) 虽未直接收录"抄斩"词条,但在相关条目(如"族诛"、"连坐")中阐述了这种株连家族并处死的刑罚原则。(注:《辞海》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辞典之一,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 历史应用: "抄斩"是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用于惩罚谋反、大逆、严重叛国等"十恶不赦"重罪的常见刑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

    • 明代方孝孺案: 因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十族"(包括其门生),是"抄斩"的极端体现。此事记载于《明史·方孝孺传》 。(注:《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研究明代历史的权威正史)
    • 清代文字狱: 许多涉及文字狱的案件,如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涉案者及其亲属常被处以"抄斩"。相关案例可见《清史稿》 或清代档案史料。(注:《清史稿》是记载清代历史的重要史书,虽为未定稿,但史料价值极高)
  3. 相关术语:

    • 满门抄斩: 这是"抄斩"最常见、最完整的表达形式,强调株连范围是整个家族。
    • 株连九族: 指株连范围极其广泛(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常与"抄斩"并用。
    • 籍没: 即"抄家",没收财产。
    • 弃市/斩首: 即公开处决。

"抄斩"(常表述为"满门抄斩")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其核心是对犯有重罪者(如谋反)及其亲属同时实施抄没全部家产 和执行斩首 的惩罚。它深刻反映了封建法律中株连制度 的野蛮性和专制统治的严酷性。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涉及此类刑罚的情节。

网络扩展解释

“抄斩”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在处决罪犯的同时,没收其家产并牵连家人受刑。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抄斩”由“抄家”和“斩首”两部分构成:

    • 抄家:没收全部家产;
    • 斩首:处决罪犯本人或连带处决其亲属。
      这种刑罚常见于古代中国,尤其是针对谋反等重罪,例如“满门抄斩”即全家处决并没收财产。
  2. 刑罚特点

    • 连坐性质:不仅惩罚罪犯,还波及家人,如鲁迅小说《药》中提到“连他满门抄斩”,反映封建法律的残酷性。
    • 重罪适用:多用于谋逆、叛乱等威胁统治的罪行,如《文明小史》中“全门抄斩”的描写。
  3. 历史与文学例证

    • 越剧《二度梅》中,主角因家族被诬陷而面临“抄斩满门”,体现斩草除根的惩治逻辑。
    •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具现实意义,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
  4. 近义词与关联词

    • 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程度更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古代律法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稗粝灞陵边饟帛叠踩田牀栏刺奸代宗点眼调舱订卖都威仪独创杜耳恶闻房中風寒奉侍后前谎捏回德昏僝僭迹蹇浅稼器几笔金鱼公子旧荜蠲复类祃流苏楼台亭阁螺丝母驴牀緑字门钹跑味配人葡萄糖清浄寂灭青斾青乌经全浑皵皲嚷叫蹂损入民三脚猫伤热圣诞老人声咳受保人顺注四真条系朣朦乌纱髻下地幔闲迭香头小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