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浑然一体。 宋 苏轼 《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诗:“已破谁能惜甑盆,頽然醉里得全浑。”
“全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完整浑然之义(主流解释)
基本含义:指事物完整、浑然一体,强调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该释义来源于苏轼诗句《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中“颓然醉里得全浑”,此处形容醉态中浑然忘我的状态。
字词解析:
应用示例: ▶ 文学作品:陆游《读老子有感》中“学者尚得窥全浑”,喻指学术思想的完整体系 ▶ 日常语境:可用于形容自然景观(如“山色全浑”)、艺术创作(如“笔法全浑”)等
二、思维混乱之义(特殊用法) • 作为成语使用时,引申指思想混乱不清的状态,如查字典网标注的「思想观念混乱」释义。但此用法较为罕见,在权威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与方言或现代引申用法相关。
需特别注意:苏轼原诗“全浑”与成语释义存在语义矛盾,建议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遇到特殊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对学术研究而言,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进行考据。
全浑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事物完整、完好无缺的状态。形容事物没有受到破碎、缺损或破坏。
全浑的部首是水(氵)和盾(⺆),它的总笔划数为11。
全浑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源于《说文解字》,在古代常用于描述物品状态的完整。
全浑的繁体字为「全渾」。
在古时候,全浑的写法有所不同。在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它的写法为「仿者貌」。而在隋唐时期,则为「与水」。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字形逐渐演变至今。
1. 这幅画的线条流畅,色彩明亮,整体呈现全浑的美感。
2. 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精细,看上去全浑无缺。
3. 经过精心修复,古代的文物终于恢复了原本的全浑状态。
全面、浑然、消浑、浑厚、浑身等。
完整、完好、完全、无缺等。
破碎、残缺、破旧、不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