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簿的意思、校簿的详细解释
校簿的解释
审阅文簿。《晋书·刘颂传》:“岁终,臺阁课功校簿而已。”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专业解析
“校簿”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汇,在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收录较少。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单字“校”与“簿”的本义及组合用法来理解:
-
“校”的含义:
- 核心义项为核对、查对、订正。 例如“校对”、“校勘”、“校订”。该义项源于古代核对文书、典籍的行为。
- 次要常用义项指“学校”,但在此复合词中不适用。
-
“簿”的含义:
- 核心义项指记载事项或账目的册子、文书。 例如“账簿”、“点名簿”、“记录簿”。
- 引申为文书、文件、档案。
-
“校簿”的合成词义:
结合“校”与“簿”的核心义项,“校簿”最合理的解释是指:
“用于核对、查对或订正事项的册子、文书或记录本。”
可以理解为:
- 核对用的底账或底册: 作为参照标准,用于与其他记录进行比对的原始簿册。
- 订正记录本: 专门用于记录核对后发现错误并进行更正的本子。
- 稽核文书: 用于审计、检查账目或事务记录的文书。
总结释义:
校簿指用于核对、查对、订正或作为核对依据的册子、文书或记录本。其核心功能在于“校”(核对、订正)和作为载体工具的“簿”(册子、文书)。
引用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该权威词典详细收录了“校”与“簿”的单字释义,是理解复合词“校簿”的基础。)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2010).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 四川辞书出版社, 崇文书局。 (大型字书,提供“校”与“簿”更详尽的古文字形、源流及义项演变,支持其核心含义的理解。)
- 古代汉语语境: 在古籍中,“校”常用于文书典籍的核对(如校书),“簿”指官府文书或账册(如簿书、簿籍)。组合词“校簿”虽不常见,但其含义符合古汉语构词逻辑,指向核对文书或账册的行为或记录载体。相关用法散见于历史文献及制度记载中。
网络扩展解释
“校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含义:指“审阅文簿”,即对文书、档案或册籍进行核查、校对。
- 出处:最早见于《晋书·刘颂传》:“岁终,台阁课功校簿而已”(意为年终时,官府考核功绩并审查文书)。
2.字义分解
- 校(xiào/jiào):
- 读作“xiào”时,指学校或军衔(校官)。
- 读作“jiào”时,表示查对、订正或较量。
- 簿(bù):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代官府的年终考核流程,强调对公文的严谨审核。
-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讨论。
4.补充说明
- 部分低权威来源(如)将其扩展为广义的“校对文稿”,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原文或汉典等古籍工具书(来源:、4、7)。
别人正在浏览...
卬燥白玉婴暴虫拔赵旗编造兵头播化博士祭酒不获已宸州抵难地王方物发省否鬲甘井先竭箇中人家勾拽寒瓜红点颏楻板皇贵妃翽翽挥扫见新经济开发区旧例看得起廓大莲龛丽句灵便俚柔榴环台抿子貊布尼珠乒乓球运动谴毁奇货清淮缺编驱鱼如法三茶六礼沙刼删定曹赊迟勝遊书匮坦笑讨情桃夭柳媚头上讬伏王尔望苑巫觋小闲新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