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谴毁的意思、谴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谴毁的解释

谴责毁谤。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吕氏》《淮南》,悬於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主。今无二书之美,文虽众盛,犹多谴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谴毁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谴”和“毁”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过失或不当行为而遭受责备与非议。具体解析如下:

  1. “谴”的含义

    指责备、责罚。《说文解字》释“谴”为“谪问也”,即责问、谴责。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表示因过错受到上级或舆论的批评、责难。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一年》有“王以后之鞶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始恶于王。王亦弗宾,为礼不卒。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王谴之”。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2. “毁”的含义

    此处指诽谤、诋毁。《说文解字》释“毁”为“缺也”,引申为破坏名誉的言论。在“谴毁”一词中,“毁”侧重于因不满而进行的言语攻击或贬损。如《论语·卫灵公》中“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的“毁”即此意。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谴毁”的合成词义

    二字结合后,“谴毁”强调因行为失当(招致“谴”)而引发他人的批评、诋毁(即“毁”)。整体指因过错受到责难并伴随声誉损伤的状态。例如《后汉书·冯衍传》载:“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年衰岁暮,悼无成功,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修孝道,营宗庙,广祭祀。然后阖门讲习道德,观览乎孔老之论,庶几乎松乔之福。上陇阪,陟高冈,游精宇宙,流目八紘。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老竟逐之,遂埳壈于时。然有大志,不戚戚于贱贫。居常慷慨叹曰:‘衍少事名贤,经历显位,怀金垂紫,揭节奉使,不求苟得,常有陵云之志。三公之贵,千金之富,不得其愿,不概于怀。贫而不衰,贱而不恨,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修道德于幽冥之路,以终身名,为后世法。’居贫年老,卒于家。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肃宗甚重其文。”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谴毁”,但冯衍生平际遇恰是“谴毁”的写照——因政治失意(谴)而遭际困顿、声名受损(毁)。来源:《后汉书》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近义词辨析

    • 谴责:侧重公开的严厉责备,未必伴随名誉诋毁。
    • 诋毁:侧重恶意贬损名誉,未必因具体过失引发。
    • 谤议:指一般的非议议论,程度轻于“谴毁”。

      “谴毁”兼具“因过受责”与“声誉受损”双重语义,多用于描述因自身失误导致舆论负面评价的严重情境。来源:《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谴毁”是一个蕴含因果关系的贬义词,专指因过错招致责难并引发声誉贬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行为与道德评价的紧密关联。其使用语境多见于史书、子集中对人物际遇的评述。

网络扩展解释

“谴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 hu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义


语境与用法

  1. 古代文献例证:
    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纪》中提到:“今无二书之美,文虽众盛,犹多谴毁。” 此处指文章虽多,但因缺乏《吕氏春秋》《淮南子》的经典性,仍遭到批评与非议。
  2. 现代引申:
    可形容对某人或事物的负面评价,既包含合理的指责,也可能带有恶意中伤。

与其他词语的辨析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敖敖宝算碑本编钟殡殓産利秤盘子叱干吹烟麤莽独酲二门婚媾犯冒繁枝细节分扰格林尼治官顿黑打鹤静化纸降民简细曒曒嚼舌根机明旧契龃龊据乱课殿夸强会跨蹍练裙利权理要龙腥罗计孟襄阳娩怀密栗女伴女身墙仞前口儿秦赘肉腥生鲜双鵶踏轮塘坝庭合童騃铜牌铜雀妓图牒踠地五朵云柙板现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