憸邪的意思、憸邪的详细解释
憸邪的解释
(1).奸邪,邪6*恶。《新唐书·高铢传》:“ 銖 率諫官伏阁言 训 素行憸邪,不可任,必乱天下。”《金6*瓶6*梅词话》第十七回:“﹝ 蔡京 ﹞本以憸邪奸险之资,济以寡廉鲜耻之行。”《明史·阉党传·霍维华》:“ 维华 性憸邪,与 崔呈秀 为 忠贤 谋主。”
(2).指奸邪的人。 唐 陆贽 《三进量移官状》:“高论则痛嫉 林甫 之阴邪,而密网则习行 林甫 之弊法,憸邪为蠹,乃至於斯。”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越民考》:“公信任憸邪,使国家之柱石陨於无辜。”
词语分解
- 憸的解释 憸 ā 奸邪。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邪的解释 邪 é 不正当,不正派:邪6*恶(?)。邪念。邪说。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恘 )邪。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古同“斜”。 正 邪 á 古同“玡”,琅玡山。 正 邪 é 古同“耶”,疑问词。 正 邪 ú 古同“餘”。 正 邪 ú 古同“徐”,缓慢。 正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憸邪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憸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其详细意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
奸邪不正;阴险狡诈
- 这是"憸邪"最核心的含义。它指人心术不正,行为奸诈狡猾,惯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或伤害他人。形容人品格卑劣,不走正道。
- 引用参考: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对"憸"的解释包含"奸邪"之义,并指出"憸邪"即"奸邪"。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在线查询(请注意,此为该书官方销售页面链接,释义内容需查阅实体书或授权数据库)
-
谄媚阿谀
-
古义溯源
- "憸"字本身在古汉语中就含有"奸佞、邪僻"的意思。例如,《尚书·周书·秦誓》中就有"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憸邪",但描述的"截截善谝言"(浅薄而善于花言巧语)之人,其行为本质就是"憸邪"的体现。
- 引用参考: 《尚书·周书·秦誓》是研究"憸"字古义的重要文献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点校本或译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尚书译注》页面
"憸邪"一词深刻描绘了一种恶劣的人格特质,指人奸诈狡猾、心术不正,行为偏离道德规范,常伴有谄媚奉承之举。它是评价人品低劣、行为不端的典型用词。
网络扩展解释
“憸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或行为的奸诈、邪恶,具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奸邪、邪恶
指人的品行不端、心术不正,常用于描述阴险狡诈的行为或性格。例如《新唐书》提到“憸邪”形容奸臣的恶劣行径。
-
指代奸邪之人
在部分文献中,该词也直接代指品行卑劣的小人。如唐代陆贽的奏疏中,将祸乱朝政者称为“憸邪”。
二、出处与用法
-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新唐书·高铢传》批评奸臣李训“素行憸邪”,强调其本性邪恶。
- 《金瓶梅词话》用“憸邪奸险”形容蔡京的卑劣人格。
- 《明史》记载霍维华“性憸邪”,暗指其勾结权宦、祸乱朝纲。
-
语境特点
该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评价,常见于对权臣、佞臣的批判,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奸佞、邪恶、阴险
- 反义词:正直、忠良、刚正
补充说明
“憸邪”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其含义与“诐邪”(偏邪不正,见)有部分重叠,但“憸邪”更侧重品性卑劣,而“诐邪”偏向观点或言论的偏颇。
别人正在浏览...
哀丐哀切毕罢鼻鸣宾阁宾正不就蚕具钗头符阐幽探赜嘲谑尺二圭春霭丹魃打啓发东牀东维独立自由奖章妨碍妃匹伽马刀干蹦蹦甘战攻凌公平无私归沐雇请寒山红勒溷俗极愿尽欢决别蹻蹻橑子两中连谋立足之地虏父鲁削溟岛判命烹治秦垒穷年尽气起席劝励驱兵却立润毫入缵杀活蛇鬼沈纡宿雾提振危岊五古侮蔑析毫剖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