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罢的意思、毕罢的详细解释
毕罢的解释
撇下;结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毕罢了牵掛,收拾了忧愁,準备着撑达。” 元 乔吉 《扬州梦》第四折:“毕罢了雪月风花,医可了游荡疎狂病。” 明 金銮 《混江龙·八十自寿》套曲:“毕罢眼前婚嫁,消磨尽世外形骸。”
词语分解
- 毕的解释 毕 (畢) ì 完结:礼毕。毕业。毕生。毕力。 完全:毕肖(刼 )(完全相象)。凶相毕露。毕其全力。 究竟,到底:毕竟。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古代田猎用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取禽兽:“鸳鸯于飞,
- 罢的解释 罢 (罷) à 停,歇:罢休。罢工。罢课。罢市。罢论(打消了打算)。罢笔(停止写作)。 免去,解除:罢免。罢官。罢职。罢黜。 完了,毕:吃罢饭。 罢 (罷) 同“吧”。 罢 (罷) í 古同“疲”
专业解析
"毕罢"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复合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可从构成它的单字本义及古籍用例中分析得出:
一、基本释义
- 结束;停止;了结: 这是"毕罢"最主要的含义。它强调将某件事情进行到底,使其完全终结或废止。
- "毕":本义指打猎用的长柄网,引申为完结、完成(如"毕业"、"完毕")。
- "罢":本义指放免有罪之人,引申为停止、结束、免除(如"罢工"、"罢休")。
- 两字组合,"毕"强化了"罢"的彻底完结之意,表示彻底结束、完全停止。
二、古籍书证与用法
- 表示结束、停止某活动: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毕罢酒,诸侯各就国。" (此处"毕罢酒"指酒宴结束)。来源:《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表示遣散、解除(职务等):
- 此用法在古籍中相对少见,更常见的是单用"罢"。但"毕罢"可理解为彻底解除、完全遣散。例如在描述古代官员任免或军队解散时,理论上可用"毕罢"强调其彻底性,但需具体语境分析。更常见的表达是"罢免"、"罢归"等。
三、现代使用情况
"毕罢"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书面语中已基本消亡,属于古语词。其含义已被"结束"、"停止"、"完毕"、"罢休"、"解散"、"遣散"等更常用的词语所替代。在阅读古籍(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文献)时可能会遇到。
"毕罢"意指彻底结束、完全停止或遣散。其核心在于"毕"所强调的完结性和"罢"所表示的停止/免除动作的结合。主要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毕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撇下、结束或完成某事,强调对某事的彻底终止或放下牵挂。例如“毕罢了牵挂”(、、)。
二、词语构成
- 毕:表示“结束”;
- 罢:表示“停止、完成”(、)。
二字组合后,语义叠加,强化终止的含义。
三、使用场景
- 文学表达:常见于元曲、明代散曲等古典作品,如:
- 王实甫《西厢记》:“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
- 乔吉《扬州梦》:“毕罢了雪月风花”;
- 金銮《混江龙·八十自寿》:“毕罢眼前婚嫁”。
- 现实语境:可用于描述任务完成、活动结束或放下执念(、)。
四、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或仿古表达中。其近义词包括“终止”“了结”,反义词如“延续”“持续”(、)。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西厢记》《扬州梦》等原著或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铺白兽拔戟成一队搬九宝运报章碧鹳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腐长蛇茶旗醇粹餈筒焠掌大奬赛大缪奉给分济抚纳服务费刮痕海粉涵溶和鸾环绕回答壶尊践石寄巢精刮经穴箕裘相继椇枳客疾雷峰磊嵬了然无闻鳞屑路鼓梅尉民圩奴使哦嗬赔纳遒鍊戎装三候扫迳上干山桐子饰非掩过时转说卫酸咸苦辣特快挽圈圈闻识消日溪狗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