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杀活的意思、杀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杀活的解释

(1).谓死与生。 汉 刘向 《列女传·齐义继母》:“今皆赦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子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帝不听,竟遣使齎金屑饮 晃 及其妻子”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晃 之为任,歷年已久,岂得於杀活之际,方论至理之本。”

(2).指定人之死活。《朱子语类》卷一一○:“盖 龟山 当此时,虽负重名,亦无杀活手段。”

(3).指下棋时的杀着与活路。 明 宋濂 《<南堂禅师语录>序》:“在他人为之,拘滞一隅,动輒有碍,或得乎此竟遗於彼。师於杀活之机纵横皆自如矣。”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六章一》:“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碁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杀活"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层解析:

一、本义溯源 在禅宗语境中特指对生命形态的掌控与转化,《佛学大辞典》将其解为"斩断妄念之生机,开显本来之活计"[来源1]。此概念源自临济义玄禅师"四喝"教法,第一喝如金刚宝剑可截断妄想,第三喝则能显发真如妙用[来源2]。

二、哲学延伸 《中国哲学大辞典》引申为矛盾统一体的辩证关系,指"灭度与生机的对立统一,即《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易哲学在禅学中的投射"[来源3]。明代憨山德清《梦游集》更以"杀活同时"形容觉悟者超越生死对立的境界[来源4]。

三、文学转用 明清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将其引入文艺理论,《第五才子书》以"杀活之笔"形容叙事中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通过情节突转实现人物形象的重塑[来源5];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则用"冷热杀活"解读世情小说中的悲喜交织技法[来源6]。

该词现代多用于宗教哲学研讨、古典文学批评及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破立相生"的辩证思维展开。具体运用时需注意语境差异,佛教典籍侧重修行实践,哲学论述偏向方法论,文艺批评则着重创作技巧。

网络扩展解释

“杀活”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多个来源的考据和用法:

  1. 死与生
    指代生命存亡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汉刘向《列女传·齐义继母》记载:“听其所欲杀活”,即通过判断来决定生死。这一含义强调对生命存续或终结的抉择,具有哲学和伦理色彩。

  2. 指定人的死活
    引申为对他人生死命运的掌控权。如《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中裴松之注提到“杀活之际”,指在关键决策中判定他人命运的权力。此用法多用于描述权威者对个体命运的裁决。

  3. 下棋术语
    指棋局中“杀着与活路”的博弈策略,即攻守兼备的战术思考。这一含义在围棋、象棋等棋类语境中,体现为对局势的精准把控。

补充说明:该词为古汉语用法,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文化领域(如棋艺)。不同语境中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其指向,例如在《朱子语类》中,“杀活手段”则比喻决断能力。

别人正在浏览...

百达柱报本反始避名避生尝汤戏愁红惨绿垂球丁産剟拾二广附小干刘高富帅贡输宫相工业建筑构怨馆地光名呼号护免架肩击毂解堕节峻精兵强将金马进门女婿旧部九洛牢利蜡兄令典溜严苗期漠不关心暮景泥潭畔亡髼髼千秋令节千溢秋伏遒爽如期三花绱鞋甚长基线干涉仪审己什件儿霜翎数一数送去迎来太谿特异质同貌托纸梧榎逜逆迕指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