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钗头符的意思、钗头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钗头符的解释

端午节避邪的一种头饰。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钗头符》云:“《岁时杂记》:端午剪繒綵作小符儿,争逞精巧,掺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扑卖。”亦省作“ 釵符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端午》词:“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釵符艾虎。” 清 陈维崧 《齐天乐·端午阴雨和云臣用<片玉词>韵》词:“流年空度,记麝粉釵符,旧关心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钗头符是中国古代岁时民俗中的特殊饰物,特指端午节期间女性佩戴的辟邪头饰。该物件由两部分构成:钗为金银制成的双股发簪,符则是用彩缯、丝线或艾草编织的吉祥纹样挂件,多呈人形、虎形或篆书字符状。

从文化功能分析,钗头符承载三重寓意:其一为禳毒驱邪,《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演变至钗头则兼具装饰与护身功效;其二象征祈福,《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妇人“钗头符牌,及镂巧小粽子”,将节令信仰具象化;其三蕴含阴阳调和理念,金属钗体属阳,艾草属阴,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在形制演变方面,汉代已有“五色丝系臂”习俗,唐宋时期随着金银工艺发展,逐渐定型为金属簪体配织物挂件的形制。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累丝金钗可见穿孔结构,应为悬挂符饰之用,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实物形态。

现代民俗研究中,钗头符被视作端午节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于2009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汉黄陂地区仍传承着艾草编符配银钗的古老工艺,成为研究楚地民俗的活态样本。

网络扩展解释

“钗头符”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与端午节习俗相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钗头符”指端午节时女性佩戴的一种避邪头饰,通常由彩色丝帛或纸张剪成小符状,装饰在发髻或头钗上。其名称由“钗头”(发饰)和“符”(驱邪符号)组合而成,兼具装饰与祈福功能。

历史背景与用途

  1. 端午节习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需佩戴辟邪之物。钗头符作为端午节特有饰物,用于驱除邪祟、祈求平安。宋代《岁时广记》记载:“端午剪缯彩作小符儿,掺于鬟髻之上”,可见其历史渊源。
  2. 制作与形式:多用五色丝帛或彩纸剪成符咒样式,常搭配艾草、虎形饰物(如“艾虎”),体现节日的民俗特色。

文化意义

“钗头符”是融合信仰与美学的传统节俗符号,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记载,可参考《岁时广记》等古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行熬夜阿鹜八骏残凶尘氛丞郎垂接啜人贼辞命奠定巅疾叮当响都野剁斧独秀峰饭资风尘之会风轻云凈粪土不如浮勒阜丘高视阔步规害花样新翻僭妄骄踞傢什夹纸灯笼节度旧业畿限机杼磕搭临产令尹廪稍栗如龙鳞座墓木已拱懦靡排户弸彋牵置穷儿琼镜权智上吊失谐帅教术谋思榦四肢天命攸归挽溜未晬文昭武穆衔木斜角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