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郑玄 注:“遗,犹餘也。”后因谓乐声中蕴含有令人难忘的韵味为“絃外遗音”。亦以喻文辞、语言中的言外之意。 宋 陆游 《雨后殊有秋意》诗:“只叹鼻端无妙斲,岂知絃外有遗音。”亦省作“ 絃外音 ”。 清 沉德潜 《唐诗别裁集·李白》:“七言絶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絃外音,使人神远。 太白 有焉。”《花月痕》第十回:“正是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无曲中意,有絃外音。”
“弦外遗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该成语原指古代祭祀乐《清庙》中瑟的音色质朴悠远,虽朱弦声浊、瑟底孔疏,却能通过简练的旋律传递深远的余韵、2、3、。后引申为语言或文艺作品中含蓄未明说的深意,即“言外之意”。其核心出处为《礼记·乐记》中的记载:“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郑玄注:“遗,犹余也。”)
包括“弦外有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均强调含蓄表达中的未尽之言、。
多用于文学评论或日常交流,形容需细品才能领会的深层含义。例如,散文中隐晦的情感寄托、外交辞令中的委婉表态等场景均可适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礼记》原文及历代诗话评注。
《弦外遗音》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琴声或指不言而喻的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是“弓”、“从”、“音”,共有16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原本是指琴音绕墙飞扬、超越了墙外的娇音。后来逐渐引申为不言而喻的意思。
《弦外遺音》是繁体字写法。
在古时候,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和现在基本相同,只是有些细节上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个示例句子,“他的笑容里透出了弦外遗音,显然他内心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
与“弦外遗音”相关的组词有:“弦月”、“遗失”等。
与“弦外遗音”近义词有:“暗示”、“含蓄”等。
与“弦外遗音”反义词有:“直言不讳”、“显而易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