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劫石的意思、劫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劫石的解释

亦作“刼石”。《大智度论》卷五:“佛以譬喻説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后因以“劫石”指时间之久远。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留欢节可尽,劫石乃成灰。”《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淑妃伏愿:灵椿比寿,刼石齐年。” 宋 陆游 《会庆节明庆寺丞相率百僚启建道场疏》:“至尊寿皇圣帝陛下,伏愿福等河沙,寿逾劫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劫石是汉语中源自佛教哲学的时间概念,指以特定物质损耗为象征的极长周期。其核心释义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 词源与佛教定义

    “劫”为梵语“kalpa”音译“劫波”的简称,指超越人类计量范畴的时间单位。据《大智度论》记载,一“劫”相当于边长一由旬(古印度距离单位)的磐石,每百年以天衣轻拂一次,直至石尽所经历的时间。此说以具象物质比喻抽象时间,成为“劫石”一词的哲学基础。

  2. 文学化引申

    在诗词创作中,“劫石”逐渐演变为表达永恒或沧桑巨变的意象。如唐代贯休《寄杜使君》中“劫石乃成灰”之句,将石头的消磨过程与时间流逝结合,暗喻世事变迁的不可逆性。

  3. 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汉语中,该词除保留宗教哲学含义外,亦用于地质学领域描述地质年代划分,或作为成语“海枯石烂”的典故来源之一,强调时间跨度超越物质存在的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劫石”是一个源自佛教文化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多与时间的长久性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佛教中的时间比喻
    根据《大智度论》记载,“劫石”源于一则譬喻:一座四十里高的石山,每隔百年有一位长寿者用细软衣物轻拂一次,直至石山被磨尽,而一劫的时间仍未结束。此比喻旨在说明佛教中“劫”(梵语kalpa)这一时间单位的漫长与不可估量。

  2. 文学中的引申义
    在古诗文中,“劫石”常被用来象征永恒或时间的久远。例如:

    • 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道:“留欢节可尽,劫石乃成灰”;
    • 《敦煌变文集》中也有“灵椿比寿,劫石齐年”的表述。

二、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劫石”有“通过不正当手段改变局势”的含义,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佛教原意混淆。建议优先参考佛教经典及古代文学用法。


三、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大智度论》原文或相关佛学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品罢輭笔名诐说碧甃补衬不拘一格彩练陈具愁眉船形屋捶胸怱遽打号子盗迹砥厄顶疮笃定泰山騑騑富人歌迷歌拍苟冒烘影画楫回谿扈猎剪恶除奸戒示狷戾举类刻薄来手老钝亮气灵极鸬鷀瘟鹿皮翁毛翎冥愿烹蛇朴斲千岁子峭诋翘心山戎神变时轮諟谕素馨探渊索珠停尸提示望门寡窐突帏室五材无虑伍弄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