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问驳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著书,籍以 蜀 父老为辞,而己詰难之,以风天子。” 宋 苏轼 《请诘难圆丘六议札子》:“欲望圣旨行下,令议者与臣反覆詰难,尽此六议之是非。”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诘难者问:那么,写杀6*人最好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诘难汉语 快速查询。
诘难(jié nàn)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以尖锐的言辞追问、责问或驳斥他人,带有质疑和挑战的意味。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用法解析:
字义溯源
二字组合后,强调通过严密的追问进行驳斥,常见于书面语及学术讨论中。
权威词典定义
“诘难:责难;质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年,第669页)
“诘难:诘问责难。指以问题或言论为难对方。”(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0卷第1212页)
语境特征
例:
在研讨会上,学者们对这项理论的漏洞进行了层层诘难。
搭配习惯
词汇 | 强度 | 侧重点 | 典型场景 |
---|---|---|---|
诘难 | ★★★ | 尖锐追问,带有责难 | 学术批判、道德争议 |
质问 | ★★ | 严肃询问,要求解释 | 日常质疑、调查 |
责难 | ★★☆ | 批评过失,强调归咎 | 道德谴责 |
“彼旧史家或有为循环之论以自诘难者。”
(来源:梁启超文集,中华书局版,2003年重印本)
参考资料:
“诘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jié nàn(注意“难”在此处读四声),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诘难”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常见于古代司法审讯、学术辩论(如儒家与墨家的论战)。其背后也隐含着等级观念,如上级对下级的问责。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演变或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史记》相关篇章。
安国富民傲倪白阳刀包戈褊狷必索波的叠加原理吃不了充壮喘吁吁鏦杀翠黛丹桂丹屏吊书子風行草從肤知感叹句竿头日上搿合观机而作贵人裹饭鸿胄后身蔛草隳节江汉朝宗僵梁贾娘翦翎箭笋牋天交藤脚寨劫掠阶赏揭涉极正孔时马骑镫没头没脑绵蕝面论恼损弄思跑味儴徉日返坞山字太守十二阑干受藏寿圹殊恩同群小肚鸡肠歇马杯邪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