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名称或称号
指做某事时作为依据的正式名称或身份。例如以个人、组织或特定称号作为行为凭证。
例句:以共青团员的名义保证完成任务。
形式上或表面上
表示事物与实际存在差异,仅具备称号或名目。例如“名义上的主权”“名义首脑”。
名分与道义
古代多指符合社会规范的身份和道德准则。如《韩非子》提到“好名义”指重视声誉与道义。
例句:严子陵因“名义甚正”支持光武帝(《鹤林玉露》)。
身份或资格
强调社会或职位赋予的合法地位。例如徐特立提到“人民是主人,政府是公仆”,厘清了人民与政府的名义关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词典类来源(如查字典、汉语大词典)获取完整释义。
名义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在名称或称谓上的约定或标称。它常常代表着一种名义上的称号、职位或身份。
名义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口,土。
它共有6个笔画:一横一撇一捺一撇。
名义的简化字形是“名”,它的繁体字形是“名”。
名义的字形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
在古代,名义的发音和写法可能有一些差别。在《说文解字》中,名义的注释为“申明也,从口从土从爿,土同不。”这表明古时候的写法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1.他只是个名义上的领导,实际上并没有实权。
2.这份文件上的签字只是名义上的,缺乏真正的意义。
1. 名义化:将某种名词或称谓上确认为一种标称或约定。
2. 名义权力:指的是在名义上的权力,无实质的支配和控制能力。
3. 名义工资:特指通过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工资数额。
1. 称号: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物所被称为的名称。
2. 身份: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地位、身份。
实质:指的是真正具有权威和实际意义的事物或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