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呕吐下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晋书·蔡谟传》:“ 謨 初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百喻经·倒灌喻》:“即便以餘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瘥。” 章炳麟 《************解》:“人有病而啜粥者,於吐下之后可也。未吐下时而先啜粥,非直滋病,亦欧恶不能下噲咽。”
“吐下”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区分两种不同解释:
拼音:tǔ xià
释义:指呕吐与腹泻同时发生的症状,常见于食物中毒、肠胃疾病或病毒感染。
示例:
• 感染猪流感时可能出现“流鼻涕、咽喉肿痛、恶心、吐下”等症状()。
• 过敏反应可能伴随“头昏眼花、上吐下泻”()。
拼音:tǔ xià
释义:形容言辞或文章流畅自然(仅个别词典收录,其他权威来源未提及)。
示例:
• 如“他的演讲吐下自如,毫无滞涩”()。
若需进一步考证成语用法,建议查阅更多权威古籍或语言学资料。
吐下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言辞或行为极其刻薄、恶劣和无礼的意思。
吐下的部首是口,总共有8个笔画。
吐下一词最初出现在南北朝梁代的《世说新语》,用于形容人言行之恶劣,而后逐渐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吐下的繁体字为「吐下」。
在古代写法中,吐下的吐字常被写作「討」,下字常被写作「厝」。
1. 这个人说话如此吐下,真是令人不齿。
2. 他的行为真是太吐下了,毫无教养。
吐词、吐露、出吐、配吐等。
恶劣、刻薄、恶意。
和善、友好、亲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