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侨置的意思、侨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侨置的解释

六朝 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晋书·地理志上》:“ 元帝 渡江,亦侨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 司 、 冀 、 凉 、 青 、 并 、 兗 、 豫 、 幽 、 平 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夫 晋 世版舆,上承 三国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侨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侨置是中国古代政权为安置流亡人口而设立的特殊行政建制,指在迁徙目的地沿用移民原籍地名设置郡县或机构的做法。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侨:《说文解字》释为“高也”,引申为寄居异乡(来源:《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版)。
    • 置:《汉书·百官公卿表》注“立也”,指设立行政单位(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字组合指“为流寓之民设立临时行政辖区”,其核心在于通过地名移植维系移民群体认同。

二、历史制度特征

  1. 空间重构

    东晋为安置南渡士族,在长江流域设立“徐州”“青州”等北方州郡名,形成“北名南地”的独特景观。如《宋书·州郡志》载:“晋成帝咸和元年,置南徐州于京口”(来源:《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户籍双轨制

    侨置郡县实行“白籍”与“黄籍”分立:

    • 白籍:登记北方侨民,享受赋役优免
    • 黄籍:记录南方土著,承担正式赋税

      此制度直至南朝梁武帝推行“土断政策”才逐步废除(来源:《隋书·食货志》)。

三、文化影响

  1. 地名层累现象

    侨置导致地名大规模复制,如现代南京周边仍存“琅琊路”“太原路”等源自侨州郡名的痕迹(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2. 族群认同维系

    北魏崔浩《国书》称:“侨立郡县,使本壤宗族有所归依”,印证其凝聚移民的文化功能(来源:《魏书·崔浩传》)。

典籍佐证

《晋书·地理志》载:“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此段文献明确记载了侨置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学术定义

现代学者胡阿祥在《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中界定:“侨置的本质是政权对失陷领土的象征性保留,兼具人口管理舆地怀乡的双重功能”,此定义被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纳(来源: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侨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行政制度,主要出现在南北分裂、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下。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侨置指六朝政权将沦陷于敌手的州郡名称,在控制区域内借用其他土地重新设置,并沿用原地的行政名称。例如东晋南迁后,在京口(今镇江)设置“南徐州”,即为原北方徐州的侨置州。

  2. 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 起因: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为安置流民并维系政权正统性,东晋及南朝政权采取此政策。
    • 操作:将北方沦陷州郡的名称迁移至南方,如会稽改为“东阳”,京口改为“南徐”。
    • 演变:初期仅有虚名,后期逐渐赋予实际行政职能,形成“侨州”“侨郡”体系。
  3. 目的与影响

    • 政治象征:通过保留故土名称彰显政权延续性,增强凝聚力。
    • 户籍管理:便于统计南迁人口,实施税收和兵役制度。
    • 副作用:导致行政区域混乱,出现“一郡分治十余县”的复杂局面。
  4. 现代语境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侨置”解释为“离开家乡定居他国”,这可能是对“侨居”的混淆。历史上“侨置”专指地名迁移制度,而非人口迁徙行为。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可参考《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柏槚白质巴戟天保残守缺産房爨僰村歌社鼓大鼓亶翔狄水东极斗雪红多景楼堕甑阇毗耳记放烽沟沿官仓老鼠脚踏结驷连镳酒柸捔力絶伦超羣扣寂宽刑柳隆卿六纬露草鲁连子马歇尔计划縻纼模表攮刀子男同志年末牛脔弄碜儿排推乾姜佥属青使趋泽茹鱼商业资本烧毁纱帐矢旝试行失指水晕顺利索空缩项替坏舞抃鲜衣良马销凝希光豨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