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朝 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晋书·地理志上》:“ 元帝 渡江,亦侨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 司 、 冀 、 凉 、 青 、 并 、 兗 、 豫 、 幽 、 平 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夫 晋 世版舆,上承 三国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侨置。”
“侨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行政制度,主要出现在南北分裂、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下。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侨置指六朝政权将沦陷于敌手的州郡名称,在控制区域内借用其他土地重新设置,并沿用原地的行政名称。例如东晋南迁后,在京口(今镇江)设置“南徐州”,即为原北方徐州的侨置州。
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目的与影响
现代语境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侨置”解释为“离开家乡定居他国”,这可能是对“侨居”的混淆。历史上“侨置”专指地名迁移制度,而非人口迁徙行为。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可参考《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等文献。
侨置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将异乡或外国中的人或物安置到国内的一种行为或状态。
侨由人字旁(亻)和交字旁组成,共计8画;
置由立字旁和聿字旁组成,共计9画。
侨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侨字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篇中,意为迁徙,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表示外国人或物在国内的安置意思。
繁体字形为僑置。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侨字的写法较为复杂。早期的写法中,侨字由人字旁、又字旁以及非常繁复的额外笔画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字形的变迁,侨字的书写形式逐渐简化,最终演变为现代的写法。
1. 为了扩大国际贸易,政府决定侨置一批外国企业到沿海城市。
2. 他们将侨置的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和包装。
1. 侨民:指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民。
2. 侨胞:指同居在国外的中国人。
安置、迁移
迁离、外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