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醒世恒言·白玉孃忍苦成夫》:“大恩未报,刻刻於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既蒙壮士不弃……誓当衔环结草。”《镜花缘》第三六回:“倘脱虎穴,自当衔环结草,以报大恩。”亦省作“ 衔结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祈全螻蚁之命,当图衔结之报耳。”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所谓天恩高厚,臣下宜感激零涕衔结以报者,二公何莫不然。”参见“ 衔环 ”、“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 魏武子 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 字 伯起 ……父宝”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华阴黄雀》:“ 宝 ( 杨宝 )年九岁时,至 华阴山 北,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坠於树下,为螻蚁所困。 宝 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 宝 :‘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啣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老夫啣环结草之报,断不敢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啣环结草。”《再生缘》第二二回:“小儿性命皆君救,我只愿,世世啣环结草偿。”亦省作“ 啣结 ”。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更为我报讎雪耻,效啣结,敢忘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蒙恩啣结,至於没齿,则人有惭於禽兽者矣。”《再生缘》第二一回:“荷蒙雨露皇恩重,臣敢不,啣结生生世世间。”
"衔环结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用于表达对他人恩情的深切报答。其详细释义如下:
衔环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东汉杨宝救黄雀,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玉环四枚相报,喻"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后以"衔环"指代报恩,如鸟类衔环相赠的意象。
结草
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国魏颗未按父命殉葬其妾,后该妾之父在战场结草绊倒敌将助魏颗获胜。故"结草"象征死后报恩。
复合词义
二者合用强化"竭尽全力回报恩情"的含义,体现中国文化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伦理观。
文献依据
《左传》与《后汉书》均为正史典籍,典故载于:
文化内涵
两则故事均通过超自然现象(鬼魂报恩/灵雀化身)凸显儒家"义"的伦理价值,反映古人"善有善报"的因果观念。
语义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
同义替换
可与"结草衔环""饮水思源"互换,但本词更具形象性与典故厚重感。
典籍文献
工具书释义
本释义综合正史文献、权威辞书及语言学研究,完整呈现成语的语义源流与文化价值。
“衔环结草”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为详细解析:
该成语字面指“叼着玉环、编织草绳”,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核心意义强调受恩者用行动回报恩情,常见于表达对恩人的深切感激。
成语由两个故事合并而成:
结草报恩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临终前嘱咐儿子魏颗将爱妾殉葬,但魏颗未遵从,反将其改嫁。后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战时,一老人用草绳绊倒杜回助其获胜。老人托梦自称是妾之父,为报恩而相助。
衔环报恩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注引《续齐谐记》:杨宝救黄雀,后得黄雀化身童子赠玉环四枚以报恩,象征子孙显贵。
有文献(如)将其引申为“人际关系紧密团结”,但此解释非主流,可能因语境衍生,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左传》《后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成语词典。
百司倍足纲辨水飙锐不道得钞锣巢繇谶辞持觞杵臼交典冠方天戟鲠毅勾死人官赋过火合得着黑霜话不虚传护讳绛缯监帅进饮吉宅絶学剧气剧然髡乐欢敛费敛怨隆政美雨欧风梅子目睁口呆排草慓疾千庐牵牵扯扯且使青铜学士青油油七碗肉翅虎柔娥挼摖塞氛三尖两刃刀骚忧释旅蚀损水宫送汤天良剃光头桐城派土场推陈出新危栏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