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侯的意思、贤侯的详细解释
贤侯的解释
对有德位者的敬称。 三国 魏 邯郸淳 《赠吴处玄诗》:“见养贤侯,於今四祀。” 唐 权德舆 《武公神道碑铭》:“中朝名卿大夫,四方贤侯通人,多与公为道义之交。”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盛德感贤侯,相逢信非偶。” 清 全祖望 《新会张明府惕庵以予将去粤有诸生无福之叹》诗:“孤负贤侯属望奢,几时带草尽开花。”
词语分解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 侯的解释 侯 ó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侯门。公侯。封侯。诸侯。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姓。 侯 ò 〔闽侯〕地名,在中国福建省。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贤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对有德行和地位的人表达敬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词义:指代兼具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的尊贵人物,通常用于敬称德才兼备的官员或贵族。
- 拼音:存在读音差异,多数文献标注为xián hóu(如汉典),但部分来源标注为xián hòu(如查字典),可能与方言或历史音变有关。
历史用例
- 三国时期:邯郸淳在《赠吴处玄诗》中写道“见养贤侯,於今四祀”,表达对贤明君主的尊崇。
- 唐代:权德舆《武公神道碑铭》提及“四方贤侯通人”,指与武公交往的德高望重之士。
- 明代:戏曲《鸣凤记》用“盛德感贤侯”形容品德高尚的官员。
注意事项
- 语境适用:该词属于古典敬语,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
- 读音争议:建议优先采用xián hóu(“侯”作爵位时读hóu),但需结合具体文本背景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贤侯的意思
《贤侯》指的是有德行和才能的统治者或官员。他们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领导才能,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部首和笔画
《贤侯》的部首是贝字旁,即“贝”,表示财富、财产的意义。它的拼音是“bèi”。
《贤侯》的总笔画数为15画。
来源及繁体
《贤侯》这个词源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出现在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用来形容受人尊敬的领导者。
繁体字为「賢侯」。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和结构有所差异,「贤侯」的古代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具体的变化有待进一步考证。
例句
1. 这位贤侯治理国家有方,为人民谋福祉。
2. 他被封为贤侯,表示对他高度的赞扬和认可。
组词
1. 贤能:指有才能和智慧的人。
2. 贤良:形容品德优秀的人。
近义词
贤士、贤人、贤者
反义词
昏侯、愚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