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贤侯的意思、贤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贤侯的解释

对有德位者的敬称。 三国 魏 邯郸淳 《赠吴处玄诗》:“见养贤侯,於今四祀。” 唐 权德舆 《武公神道碑铭》:“中朝名卿大夫,四方贤侯通人,多与公为道义之交。”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盛德感贤侯,相逢信非偶。” 清 全祖望 《新会张明府惕庵以予将去粤有诸生无福之叹》诗:“孤负贤侯属望奢,几时带草尽开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贤侯是汉语中对品德高尚、政绩卓著的地方长官或诸侯的尊称,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贤(xián)

    指德行出众、才能卓越。《说文解字》释为“多才也”,引申为仁善、明理。如《周礼》中“以贤制爵”强调以德行定爵位。

  2. 侯(hóu)

    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后泛指地方统治者或州郡长官。《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其中“伯”“帅”皆可称“侯”。

合成词“贤侯”即强调统治者兼具德行与治绩,常见于文献中对良吏的褒扬。


二、历史语义与用法

  1. 先秦至汉代

    多指分封制下有德行的诸侯。如《诗经·鲁颂·泮水》赞鲁僖公:“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郑玄笺注称其为“贤侯”。

  2. 唐宋以降

    词义扩展至州郡长官。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贤侯辟士礼从容,莫恋泉声问所从”,此处“贤侯”即称颂地方官郭氏。

  3. 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任豫州牧时,百姓称其“刘豫州贤侯”,凸显其仁政爱民之德(来源: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贤明的侯爵或州郡长官。旧时对地方长官的敬称。”(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10卷第49页)

  2. 《古代汉语词典》

    释为:“有才德的诸侯。后亦用以尊称州郡长官。”(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3年版,第1672页)


四、现代用法

今虽无“侯”之爵位,但“贤侯”一词仍用于历史语境或文学创作,喻指清廉有为的官员。如地方志中常见“古之贤侯”类比当代良吏,延续其文化内涵。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均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贤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对有德行和地位的人表达敬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历史用例

  1. 三国时期:邯郸淳在《赠吴处玄诗》中写道“见养贤侯,於今四祀”,表达对贤明君主的尊崇。
  2. 唐代:权德舆《武公神道碑铭》提及“四方贤侯通人”,指与武公交往的德高望重之士。
  3. 明代:戏曲《鸣凤记》用“盛德感贤侯”形容品德高尚的官员。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保值兵头不摸头朝生暮落花持两端创世主川守春旦辍业匆匆蹿火呆大跢伫恶狠狠凤琶丰壤幅塞功错宫魂寒丘黄柯环规户将禁寺抗属雷门鹤蛎塘柳泣花啼离休鹿苑麦序庙策冥财明吏闵默铅钱钤识窍脉七残八败欺人眼目确指瞿然柔情唼喋瘆疴虱处裈兽害首尾相衞束炬属餍绥祭态势通川未了缘尾尾限域小姑消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