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铅制的钱币。 中国 最早的铅钱是 五代 时 后梁 贞明 二年(公元916年) 闽王 王审知 所铸“开元通宝”小钱。其后, 南汉 高祖 乾亨 二年(918年)所铸的“乾亨重宝”,以十枚当铜钱一枚。 清 咸丰 时,也曾铸造大小铅钱。此外,还有铅制的私钱。
铅钱是中国古代以铅为主要材料铸造的货币,其历史背景和特点如下:
铅钱即以铅为原料铸造的流通货币,通常作为铜钱的替代品出现,尤其在铜资源短缺时期。
铅钱是中国货币史中应对资源短缺的临时产物,反映了古代经济与技术的局限性。其流通时间集中在唐末至北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铅钱是指古代用铅制成的货币,它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铅钱在现代文化中成为了“一文不值”的代名词,形容一件事物价值极低。其次,铅钱还可以指古代铸造的铅质货币。
铅钱的拆分部首是钅和钅,其中钅是金属类的部首,而钅则表示钅部首在字中的位置;铅钱的总笔画数为12画。
铅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铅质货币非常普遍,而铅钱形态上较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故被广泛使用。因此,人们常常用铅钱作为货币价值微小的代称。
铅钱的繁体字为「鉛錢」。
古时候铅钱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写法是「鉛錢」,另一种写法则是「鉛錢」。
1. 他买了一件衣服,只花了几个铅钱,真是物廉价美。
2. 这个项目可能是个铅钱投资,别抱太大期望。
1. 银钱:指银质货币。
2. 铜钱:指铜质货币。
3. 钢铁钱:指用钢铁制成的货币。
1. 破铜烂铁:形容价值极低的东西。
2. 一无是处:表示某物或某人没有任何价值或作用。
贵重、宝贵、有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