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上印记。《清史稿·后妃传·文宗显皇后》:“閲定,两太后以 文宗 赐 同道堂 小璽鈐识,仍以上旨颁示。”
“钤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钤识”指“打上印记”,常用于描述在文件、器物等物品上加盖印章的行为。例如《清史稿》中记载,两太后曾用“同道堂”小玺钤识文书,以示权威。
词源分解
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清代官方文书的用印流程中,钤识既是认证手段,也体现权力归属。
综合说明
结合字义与用例,“钤识”不仅指物理的盖章动作,还隐含对文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确认,常见于历史、文化或文书管理相关语境中。
钤识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印鉴和签名。这个词语常常用来表示公文文件上盖有官方的骑缝印章或个人签名的标志。
钤识这个汉字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钅(金字旁),右边是讠(言字旁)。它总共有11个笔画。
钤识的字义源自古代印章的用法。在古代,大臣或官员使用铜、铁等材料制作印章,用以盖在公文或封皮上,并标志自己的身份和权威。
在繁体字中,钤识被写作「釧識」。
在古代汉字中,钤识的写法与现在相比稍有不同。它的旧字体写作「鉛識」,字形上有一些变化,但词义与现代汉字相同。
1. 他用自己的钤识盖在了合同上,表示同意。
2. 这份文件缺乏官方的钤识,不具备法律效力。
钤章、识别、印鉴、签名、签署。
印章、图章、签字。
无印、无签、不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