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摩竭的意思、摩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摩竭的解释

(1).亦作“ 摩伽罗 ”。梵语makara的译音。大鱼;鲸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河 西岸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鯢。大者长十餘里。”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鲸》:“《华夷志》:‘海中大鱼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竭。’按,摩竭,梵语,即鲸鱼也。”

(2).古代 印度 摩伽陀国 (Magadha)的省称。在今 比哈尔邦 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摩竭”为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1. 字义溯源

    该词为梵语“makara”音译,最早见于佛教经典。本义指印度神话中的海兽,形象融合鳄鱼、鱼、象等特征,象征水神伐楼拿的坐骑。汉字“摩竭”由“摩”(研磨、接触)与“竭”(尽、干涸)构成,古注疏中释为“能吞噬万物”之兽,体现其神话特性。

  2. 佛教文化内涵

    在《贤愚经》《大智度论》等佛典中,摩竭被描述为护法神兽,具震慑邪祟之力。敦煌壁画及唐代寺院石刻中常见其纹样,代表佛法威严。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恒河地区民众以摩竭为图腾,祈求风调雨顺。

  3. 天文学与占星学引申

    隋唐时期,摩竭与黄道十二宫结合,演变为“摩羯座”星官名。宋代《云麓漫钞》记载其对应冬至节气,象征阴阳转换。《宋史·天文志》将摩羯宫列入二十八宿体系,与牛宿相关联。

  4. 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汉语中,“摩羯”多指星座名称,而“摩竭”则保留于佛教文献及艺术研究领域。部分方言中亦用“摩竭”形容性格坚韧之人,取“竭力而为”的衍生义。

引用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摩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梵语译音(指大鱼或鲸鱼)

  1. 词源与释义
    “摩竭”是梵语“makara”的音译,也写作“摩伽罗”,原指神话中的巨型海洋生物,常被译为鲸鱼或大鱼。古代文献如《洛阳伽蓝记》记载,如来曾化身为摩竭大鱼济世,其体型庞大到“口可容舟”。

  2. 文化象征
    在佛教经典中,摩竭被视为具有神性的生物,常与救世、牺牲等主题关联。例如北魏文献提到摩竭鱼以肉济人,并留下鱼鳞纹的传说。


二、古印度国名

“摩竭”是古代印度摩伽陀国(Magadha)的简称,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是佛教早期传播的核心区域。南朝文献《头陀寺碑文》提到“掩室摩竭”,即指佛陀在此地传法的典故。


三、其他释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摩竭”作为成语,表示“竭尽全力”,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该词主要用于佛教文化和历史领域,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大鱼/鲸鱼”或“古国名”两种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洛阳伽蓝记》《翻译名义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植邦成倍洒变生肘腋不显嘲骂初禅崔嵬打顿,打顿儿大脚色典策第二世界发热赴战附识冠盖如云龟鹤遐寿故识喝风呵烟狐冰回伏夹径讲花槛花笼鹤简信金华山进勦九陵勘察磕绊可望而 不可即来婆狼牙箭凉夜僚列灵坛轮蹄马入华山辗轹念珠肨袄偏信则暗砏磤普特签贉呛劲迁蝗琼浆玉液弃言佉仓扫货沙害删汰声张盛装素心兰天雨粟啼呼消沈小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