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摩伽罗 ”。梵语makara的译音。大鱼;鲸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河 西岸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鯢。大者长十餘里。”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鲸》:“《华夷志》:‘海中大鱼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竭。’按,摩竭,梵语,即鲸鱼也。”
(2).古代 印度 摩伽陀国 (Magadha)的省称。在今 比哈尔邦 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摩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词源与释义
“摩竭”是梵语“makara”的音译,也写作“摩伽罗”,原指神话中的巨型海洋生物,常被译为鲸鱼或大鱼。古代文献如《洛阳伽蓝记》记载,如来曾化身为摩竭大鱼济世,其体型庞大到“口可容舟”。
文化象征
在佛教经典中,摩竭被视为具有神性的生物,常与救世、牺牲等主题关联。例如北魏文献提到摩竭鱼以肉济人,并留下鱼鳞纹的传说。
“摩竭”是古代印度摩伽陀国(Magadha)的简称,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是佛教早期传播的核心区域。南朝文献《头陀寺碑文》提到“掩室摩竭”,即指佛陀在此地传法的典故。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摩竭”作为成语,表示“竭尽全力”,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该词主要用于佛教文化和历史领域,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大鱼/鲸鱼”或“古国名”两种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洛阳伽蓝记》《翻译名义集》等古籍。
《摩竭》是一个汉字词语,其含义丰富多样。拆分部首为手和竹,笔画共计11画。
摩竭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地官》文字记载,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的制文工具,即用来磨刻甲骨的竹器。此后,摩竭逐渐演变为泛指磨刻甲骨、牛骨或竹片的工具,也可指磨刻文字的过程。
在繁体字中,摩竭的写法为「摩蹴」。
古时候,汉字写法多种多样,摩竭的古代字形有「磨則」等变体。
以下是一些关于摩竭的例句:
1. 他专注地摩竭着牛骨,为了解读里面的古代文字。
2. 这位考古学家研究了很多古代摩竭工具的形制和用途。
3. 他的摩竭技艺高超,能够准确地刻画复杂的图案和文字。
组词:
1. 摩刻:指用磨刻工具刻写文字或图案。
2. 磨骨:指用于磨刻甲骨或牛骨的工具。
3. 竭力:指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
近义词:
1. 磨刻:指用刀、刻刀等工具在硬物上雕刻文字或图案。
反义词:
1. 封存:指将重要的文物或资料保存起来,不再使用或公开。
2. 耕耘:指农民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种植农作物的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