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王弼 注:“腓,体动躁者也。感物以躁,凶之道也。” 朱熹 本义:“腓,足肚也。欲行则先自动,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故其占动凶而静吉者也。”后因以“咸腓”谓妄动。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追思起不觉令人恨转增,一时难按心兵。我又不曾咸腓胡行,为甚的灭趾遭屯!”
“咸腓”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注解和引申义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出处
“咸腓”出自《周易·咸卦》爻辞:“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这里的“咸”意为“感应”,“腓”指小腿肚(即腿肚子)。
本义解析
根据王弼和朱熹的注解,“腓”是人体中易躁动的部位,象征轻率行动。《咸卦》六二爻以“腓”感应外物,暗示因躁动而招致凶险,静守则吉。
引申为“妄动”
后世将“咸腓”引申为轻率、不合时宜的举动。例如明代王錂在《春芜记》中用“咸腓胡行”批评鲁莽行为。
字义拆分
在古汉语中,“咸腓”多用于警示不可妄动。如《春芜记》中的“我又不曾咸腓胡行”,强调未做轻率之事以避免灾祸。
“咸腓”原为《周易》中通过身体部位隐喻行为方式的术语,核心含义是告诫人们避免因躁动而陷入困境,强调审慎行事的重要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咸卦》背景,可参考《周易》原文及权威注解。
《咸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或性格有剽悍、勇敢、坚毅之意。它可以用来赞美英勇的人或描述坚强的意志。
《咸腓》的部首是“口”,它由3个笔画组成。
《咸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形容人的"口"(说话)非常果断、大胆,能够表达真实想法的一种特征。
《咸腓》的繁体字为「咸腓」,拆分部首和笔画的形状是一样的。
在古代,咸腓的汉字写作「咸腓」,字形没有现代简化的变化。
1. 他咸腓果断,永不退缩。
2. 她具备坚毅的咸腓品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
1. 咸鱼:形容一个平凡无能、懒散软弱的人。
2. 咸淡:形容感情或友谊等不深厚。
3. 腓肌:指小腿肚,是人体肌肉的一部分。
1. 勇敢:形容对面临的事物、困难等毫不胆怯和退缩。
2. 坚毅:形容意志坚定、持久的品质。
怯懦:形容胆小、缺乏勇气的人或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