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咸腓的意思、咸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咸腓的解释

《易·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王弼 注:“腓,体动躁者也。感物以躁,凶之道也。” 朱熹 本义:“腓,足肚也。欲行则先自动,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故其占动凶而静吉者也。”后因以“咸腓”谓妄动。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追思起不觉令人恨转增,一时难按心兵。我又不曾咸腓胡行,为甚的灭趾遭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咸腓是源自《周易》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小腿肚受感应而欲动,引申为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本能反应或冲动。以下从语义、典籍用例及演变角度分述:


一、本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咸:《说文解字》释为“皆也”,但在《周易》中通“感”,指感应(如“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腓:《说文·肉部》载“腓,胫腨也”,即小腿后侧肌肉,主司屈伸动作。

      咸腓合指小腿因外界刺激产生的自然反应,象征被动感应。

  2. 《周易》经典用例

    语出《周易·咸卦》六二爻辞:

    咸其腓,凶,居吉

    意为“感应至小腿(急于行动),有凶险;静守则吉”。此处以生理反应隐喻躁动冒进之弊,强调审慎之道。


二、文化引申与哲学意涵

  1. 儒家伦理投射

    汉代郑玄注《易》时,将“腓”视为“动之微”,认为咸腓代表人性初受诱惑时的本能冲动,需以礼义节制(《周易郑注》)。

  2. 道家自然观呼应

    《淮南子·精神训》以“腓动”类比自然感应,如“阳燧见日则燃为火”,强调天人同构的感应规律。


三、现代汉语中的消亡与存续

该词至唐代后逐渐退出日常用语,仅存于典籍研究与哲学讨论。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时标注为“古语词”,释义聚焦《周易》原典语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权威参考来源

  1. 《周易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郑玄《周易郑注》(清辑佚本)
  3. 《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咸腓”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注解和引申义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出处
    “咸腓”出自《周易·咸卦》爻辞:“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这里的“咸”意为“感应”,“腓”指小腿肚(即腿肚子)。

  2. 本义解析
    根据王弼和朱熹的注解,“腓”是人体中易躁动的部位,象征轻率行动。《咸卦》六二爻以“腓”感应外物,暗示因躁动而招致凶险,静守则吉。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引申为“妄动”
    后世将“咸腓”引申为轻率、不合时宜的举动。例如明代王錂在《春芜记》中用“咸腓胡行”批评鲁莽行为。

  2. 字义拆分

    • 咸:全、都(古义),后引申为“感应”或“普遍”。
    • 腓:本指腿肚子,因肌肉常随行走颤动,被赋予“躁动”的象征意义。

三、应用与示例

在古汉语中,“咸腓”多用于警示不可妄动。如《春芜记》中的“我又不曾咸腓胡行”,强调未做轻率之事以避免灾祸。

“咸腓”原为《周易》中通过身体部位隐喻行为方式的术语,核心含义是告诫人们避免因躁动而陷入困境,强调审慎行事的重要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咸卦》背景,可参考《周易》原文及权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暗月傲慢少礼饱经世故鞭爆彪形大汉宾饯日月步挽不像意猜谗采及葑菲参谋代课带下医玷汙涤瑕顿门方苞放瘀風塵物表分衿遘愍乖失鬼才哈达寒灯花宵洄洑昏迈煎熬讥诎圈舍口燥唇干枯羸老套头良家谅实龙庭炉饼论篹旅吟蛮船门次懞汉莫名其妙平成普洱茶騝騝青芽求友鹊山稔恶史笔説唱文学淘战帷席屋架显用些需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