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鹹》:“六二,鹹其腓,兇。居吉。” 王弼 注:“腓,體動躁者也。感物以躁,兇之道也。” 朱熹 本義:“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故其占動兇而靜吉者也。”後因以“鹹腓”謂妄動。 明 王錂 《春蕪記·忤奸》:“追思起不覺令人恨轉增,一時難按心兵。我又不曾鹹腓胡行,為甚的滅趾遭屯!”
“鹹腓”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注解和引申義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
“鹹腓”出自《周易·鹹卦》爻辭:“六二,鹹其腓,兇。居吉。”。這裡的“鹹”意為“感應”,“腓”指小腿肚(即腿肚子)。
本義解析
根據王弼和朱熹的注解,“腓”是人體中易躁動的部位,象征輕率行動。《鹹卦》六二爻以“腓”感應外物,暗示因躁動而招緻兇險,靜守則吉。
引申為“妄動”
後世将“鹹腓”引申為輕率、不合時宜的舉動。例如明代王錂在《春蕪記》中用“鹹腓胡行”批評魯莽行為。
字義拆分
在古漢語中,“鹹腓”多用于警示不可妄動。如《春蕪記》中的“我又不曾鹹腓胡行”,強調未做輕率之事以避免災禍。
“鹹腓”原為《周易》中通過身體部位隱喻行為方式的術語,核心含義是告誡人們避免因躁動而陷入困境,強調審慎行事的重要性。如需進一步了解《鹹卦》背景,可參考《周易》原文及權威注解。
《鹹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或性格有剽悍、勇敢、堅毅之意。它可以用來贊美英勇的人或描述堅強的意志。
《鹹腓》的部首是“口”,它由3個筆畫組成。
《鹹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形容人的"口"(說話)非常果斷、大膽,能夠表達真實想法的一種特征。
《鹹腓》的繁體字為「鹹腓」,拆分部首和筆畫的形狀是一樣的。
在古代,鹹腓的漢字寫作「鹹腓」,字形沒有現代簡化的變化。
1. 他鹹腓果斷,永不退縮。
2. 她具備堅毅的鹹腓品質,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勇往直前。
1. 鹹魚:形容一個平凡無能、懶散軟弱的人。
2. 鹹淡:形容感情或友誼等不深厚。
3. 腓肌:指小腿肚,是人體肌肉的一部分。
1. 勇敢:形容對面臨的事物、困難等毫不膽怯和退縮。
2. 堅毅:形容意志堅定、持久的品質。
怯懦:形容膽小、缺乏勇氣的人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